听了张苍的解释,程邈也觉得人口不是问题,就算是秦廷什么时候不做,只要关中治理地足够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关中。
人口迁徙是一场大运动,公子扶苏为了开凿白渠迁民之后,来关中都是一无所有的贫民,这些人会感恩公子扶苏。
也正如张苍所言,只要他们在关中生活的足够好,世人就都会知道关中有吃不完的粮食,关中的孩子都有书读,会有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会有越来越多正在寻找机会的富人进入关中。
土地就是这样,有人的土地价值千金,没有人的土地一文不值。
所谓治水改土,增收扩田,所求的不就是这价值千金的土地吗?
绕着敬业县走了一圈,程邈回到县府内,记录下此地发生的一切,他忽然又问道:“逃荒来的人也会进入渭北吗?”
张苍摇头道:“他们的多数留在了潼关,潼关很需要人手。”
翌日,天还未完全明亮,程邈与张苍就离开泾阳县,他也没有回咸阳而是一路驾车去了潼关,
张苍确实也要去一趟渭南,他如今暂代渭南郡郡守,渭南的许多事他都要亲自过问。
天边刚出现光亮,马车过了安静的敬业县,从山下的商颜乡路过,一路穿过一片沃野,朝着潼关而去。
以前从渭南去潼关的路并不好走,如今修了一条弛道从潼关北面的黄河边,直通咸阳城,马车一路前行十分的顺畅。
张苍与程邈来到潼关城下,已快近午时,刚走入潼关城就能听到郎朗的读书声。
司马欣迎接张苍与程邈一起入城,并且邀请这两人吃潼关特有的河鲜。
现在的潼关,的确就是一座巨大的学城,几乎大半个关中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
每天的上午时分,整座城都会有郎朗的读书声,这些孩子如同在比谁的读书声更大。
如果仔细听,能够听清楚他们是在读墨家的兼爱。
秋雨落下的时候,学舍给读书的孩子们挡住了风雨,在屋檐下还有一群穿着更差,或者是光着脚的孩子,因他们不是渭南的孩子,也不像其他的关中孩子那样有粮食交束脩。
他们是因齐地的干旱,跟随着家里人逃荒到关中的。
其实秦廷在齐地闹旱情的第一时间就给了粮食驰援,可即使是这样也挡不住这些人不远千里,也要来关中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