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再一次东出

司马欣也见证了这个场景,这一次有上百个少年人东出,去各地支教。

再看向一旁的隹,司马欣道:“他是能在关中任职的,怎这么执意要离开呢?”

隹蹙眉道:“多半是在琅琊县有心上人。”

“当真?”

隹神色狐疑地低声道:“待他下次回来就知道了。”

本来稂不用再去支教的,他是第一个支教三年并且戍边一年之后,还愿意再去远方支教的人。

司马欣也有困惑,公子扶苏为何这般坚持支教。

今年的冬天结束后,春天刚来关中。

今天,半夜时分,下了一场雨。

高泉宫在夜里依旧灯火通明,扶苏正在看着一卷文书,当蒙恬大将军拿下河套之后,丞相李斯就让人送去了皇帝诏命,这种诏命就是让蒙恬开发北方。

在建设北方的边塞的技术上,蒙恬大将军采用了城马同制的方法,大致就是战马拉着巨石,碾压着路面来夯实地基。

而后就是继续屯田,河套的田地能够产粟,亩产一石五,该是没问题的。

还要迁商贾,在北方建设军市,一种类似戍边兼贸易的制度,蒙恬大将军设立的军市,更像是一种边关互市。

北地圈养战马三十万匹,建设九原云阳,建设北地弛道,粮车日行八十里,建设复线并行的烽燧瞭望塔。

河套的盐湖,年产湖盐万钟,这是草原食盐的命脉之一。

圈养牛羊存栏五十万头,供驰道戍卒们的肉食,制成肉干还能储存做军粮。

种种建设都是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

扶苏看罢这些文书,又觉得如果真的能够这么建设下去,北方不仅仅会稳固,还会很富饶。

秦人就是这样,要不什么都不做,既然要做就要做大事。

始皇帝的理想是希望这个国家强大,哪怕是在这个过程做错了一些事,有些事做得不太好。

可两千年来,人们的理想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这个国家能够强大。

扶苏觉得这个理想也包括他自己,身为大秦公子兼少府令,要以建设国家为己任。

打开余下的文书时,扶苏看到了一个名字,当蒙恬在北地郡设直道,扩张马场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部落。

而这个部落的首领叫作倮,是乌氏戎族的人,匈奴人称呼他乌氏倮。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