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达戴著安全帽,游走在巨大的生產基地,布置著生產规划。
仅仅一期基地,就有著七十万平米的生產面积,容纳压铸车间、涂装车间、电池车间、车身车间、总装车间五大金刚。
每个车间的生產需求、执行標准、自动化程度都各不相同。
“纯水从这里引入,留槽 ,记得管道顏色用蓝色,纯水的需求量会很大,设备是机核半导体自研的新型號,那边会派人来,但你们自己要摸透。”
“好的翟总。”
“这里,要有警示標识、围挡、紧急断电按钮三重保障,固化烘乾通道抬高 °烘烤不是闹著玩的,以防有人走进去..:”
虽说但凡脑子里还有点固形物都不至於这么蠢,但...工业生產上的事情,防患於未然少不了。
有时候,还真得將所有人当做“傻瓜”。
这就叫“防呆”。
当协同化运作时,总要保障最“呆”的那个依旧能搞定,才算合理。
翟达核查著一道道產线流程,有些地方一次交代太多没用,早晚会乱掉,得一步步指导才行。
所以有些地方,翟达每半天就要去瞄一眼。
作为拥有【论系统工程】,且带领过多次大型產业建设工作的人,翟达对全局的布置能力是很强的,工业场景的需求、工艺环节的衔接、生產过程的预判,都有著统合性理解。
甚至包括对“人”这一生產关键要素。
而他的每一个安排,最终也会填充进汽车事业部的標准化手册中。
以往需要逐渐验证,甚至多次试错才能得到的东西,翟达只需要看一眼就能总结出大概。
翟达亲自带队,也將行业里一半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完成的筹备工作,有机会缩减到两三个月。
这种“全局思维”,在和平社会,基本只能用於组织生產或经营公司,但放在古代,说不得也是个统帅 。
汽车基地的安装调试工作,充实而高效。
之前长期办公室里批文件,小手一抖,都是几亿几十亿的生意,“事业”两个字渐渐被异化成了数额的变动。
不过一线工作中每一条管道,每一根线缆,又重新让翟达找到了实感。
確认了自己是在干什么。
一晃眼就到了中午,汽车基地食堂还未弄好,大量盒饭从隔壁电机工厂拉来,採购的桌椅倒是到了,拉了几十张出来摊开在厂房脚下外阴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