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郑板桥真迹?

这就是。

比如刚才看过的乾隆和康熙御笔,那两幅上如果有这么多的款和印,别说五六十、七八十万,上千万都能抢破头。

林思成估计,这一幅画的价值,至少得在四百万的基础上翻一翻。

价值八九百万,估价才两百多万,到手后,当场就能赚个三四倍。

这才叫捡漏。

不过话说回来,这儿可是京城:名家云集,内行扎堆。随便来一个,都能认出这些款和印,继而推测出这幅画的价值。

但万一呢?

转着念头,林思成示意了一下,比了个手势。

叶安宁秒懂,在本子上写:王翚《吴山积雪图》,六百万。

记好后,几人又往下,但没走几步。赵修能停下指了指。

林思成仔细一瞅:一幅石涛的《诗书画卷》。

诗多,画少,一平方尺的画心,将将能做个扇面。

画的也极简单:两丛干枝,十数朵寒梅。

诗却极多,又是题,又是跋,林林总总七八首。

印也极多,大小十一方。既有石涛的铃印,也有后来的鉴藏印。

基本全是名家:《清道人》,即李瑞清,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光绪时任江宁提学使,江苏布政使。

向迪琮,中国同盟会成员,民国时任sc省政府高级顾问,四川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教授、系主任。上世纪五十年代年任sh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石宴室主小鉨》,因为出现的少,这方印知道的人比较少,但主人却极有名:杨昭儁,民国时期篆刻家、收藏家,与齐白石、易大庵并称“湘中三铁笔”。

唐云,这位更有名,生前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名誉院长。sh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博物馆鉴定委员。

过几年,他的作品会被列入《 》,禁止出境。

再看价格:一百五十万到一百八十万,林思成直接摇头。

因为画的太简单了,接近于潦草,甚至是有些敷衍。

哪怕这确实是石涛真迹,鉴藏者全是名家,甚至跋文中明确提到,是张大千装裱,也不值这么多。

即向迪琮题诗并附了一幅水仙画之后:右石涛师所作墨楳水仙及自书题画诗共三幅,大千道兄装璜成卷,属题,因赋此解题水僊幅。

所以,并非所有的名家真迹都值钱,哪怕同样递藏有序。

看赵大和赵二眼睛放光,蠢蠢欲动,林思成提醒了一声:“别眼热!”

两兄弟立马收回了目光。

几人继续往前看,走到一副《竹石图》前,林思成停下脚步。

郑燮,《修竹清石图》。

台签上好长的一串:

著录:《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五)》、《扬州八家画选》、《郑板桥书画艺术》、《郑板桥年谱》、《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

但再看估计:六万到八万?

郑板桥的作品,什么时候这么不值钱了?

之前和叶表姐闲聊时还提到过: 《修竹图》,同样是纸本立轴,比这幅稍大点,差不多十四平尺,中贸圣佳春拍拍了六百七十九万。

才过了两年,同样的题材,内容区别不是很大的一幅,直接降到了零头?

而且还被这么多权威著录收录过?

没这么扯淡的。

转了下念头,林思成仔细看画:竹叶以浓墨点染,竹竿以淡墨勾勒,浓淡相宜,相映成趣。

说实话,画的挺不错,构图新颖,笔墨简练,笔画虽少,意境却深远。

再看字:糅合楷、隶、行、草,字形如乱石铺街,看似散漫,却暗含章法。

唯有一点:字与画不是很协调。

看竹杆,劲如钢鞭,看竹叶,如利剑出鞘,尽显凌厉。但看字:乱倒是乱了,也确实是郑板桥的“六分半体”,但过于柔,远没有郑板桥作品中独有的“瘦劲孤高”“豪气凌云”的意味。

说人话:仿的,画仿的挺好,字仿的一般。以西冷印社的底蕴,不至于看不出这是仿品。

估计是看画仿的不错,才给了六到八万的估价……

正胡乱猜忖着,叶安宁捅了他一下:“ ,第二年送到佳士得,佳士得不要,说是赝品。后来又送到故宫,鉴定是光绪时的仿作,并且明确确定,真迹在上博……”

“买家闹了半年,拍卖行只说是和送拍方协调,但一直协调,却没结果。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出了主意,从那以后,但凡大型拍卖会,卖家就送拍,预展期间还会请媒体采访。同时价格一降再降,从两百多万降到了现在这么多……

一群人,跟听故事一样。

不退是吧,我恶心死你……买主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干的。

他压根就没想卖,只是为了恶心人,等于这价格就是胡乱标的。而且都现场直播了,谁会买?

王齐志一脸古怪:“那当初第一家,是怎么签定的?”

“不知道!”叶安宁摇摇,“听说事后抓了好几个评估师!”

好几个……啧,还是窝案?

王齐志压低声音:“哪一家?”

叶安宁吐了两个字。

林思成顿然明了:这一家不止一次这么干,以前干过,以后还会继续干,后世都快被人捶烂了。

但不算奇怪,基本各拍卖公司都有这样的现象,包括眼下的这一家,以及叶安宁上班的那一家。

相比较而言,后面两家算是要稍好一点,至少没有那么明目张胆。

大致看了看,几人又往前。没过几个展柜,林思成又停了下来。

又是郑板桥?

瞅了两眼,他瞳孔“倏”的一缩:这一幅,怎么看着像是真迹?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