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文:岚来气挟蹛林远,涨落波奔沧海深。
款识:乾隆戊辰清和月上瀚。御笔。
钤印:干(朱)隆(朱)
再看估价,rmb: 。
林思成暗暗一叹:如果是真迹,三十多万买一个字够不够?
叶安宁一脸期待:“怎么样?”
林思成端详了好一会:“你要拍?”
“我又不搞收藏?”叶安宁压低声音,“我是让你捡漏!”
林思成笑了笑。
乍一看:好家伙,乾隆御宝?再一看价格,保准倒吸一口凉气:才三四十万?
自然而然,就会冒出捡漏的念头。
但别奇怪,这样的情况每年都有。国内国外各大拍卖行,每年上拍的乾隆御笔差不多在一千件以上。有的时候,估价十多万的都有。
究其原因:伪作太多。
据故宫博物院统计,光是有据可查的,乾隆一生留下的书画真迹有四万多件。晚清到民国的仿作,则在十倍以上。
抛开仿作,就说这四万多件真迹:由翰林院词臣代笔的,占百分之七十以上。
四十万再加三万,这是多少?
重点在于,乾隆的笔力和画功都只是一般,字为程式化行书,画风平直,匠气过重。
说直白一点:没什么个人特色,词臣极容易仿笔。但因为用的是贡纸、贡墨、又是在乾隆时期创作,让现代鉴定的难度直线飙升。
所以,既便纸对、墨对、印对,但除非《石渠宝笈》著录,或有据可查是乾隆亲笔的重大历史题材,或留有后来名家顶级鉴藏印,其余一律归为代笔。
这三种,还不到乾隆所有作品中的千分之五,而这其中的百分之九十,都由各大博览机构珍藏。民间流传的,不足上千件。
像眼前这一种,就是三种之外的那种,所以才会标价三四十万。
其实真正的内行大都知道这个情况,有时候看质量不错,也会拍一两幅。但出价普遍不高,基本不会超过最高估价。
但怕就怕遇到外行或是半内行,以为捡了漏。一遇到这种,送拍方不请个托往上抬价,都对不起财神送上门的机会。
暗忖间,林思成又看了两眼:“可以拍,但别超过六十万!”
叶安宁怔住:“啊?”
意思是……这是代笔?
她低下头仔细看,一看就是好久。
林思成又提醒了一下:“钱维城!”
叶安宁恍然大悟:怪不得自己看不出来?
钱维城是乾隆十年状元,书法家,给乾隆代笔代了半辈子。
如果给乾隆代笔的词臣排个号,他的字画老师董邦达(乾隆时工部尚书)排第一,钱维城排第二。
所以极受乾隆宠信,历任礼、工、刑部侍郎,浙江学政等。死后乾隆赐尚书衔,谥文敏。
同时,钱维城还是清中时期的书法家,画家,在乾隆的收藏目录《石渠宝芨》中,收录的钱维城作品有一百六十多幅,可见乾隆皇帝对钱维城作品的赏识程度。
基于此,再以他“状元”、“高官”等身份的加成,以及这两方乾隆真印,林思成给这幅对联估价六十万,并不算高。
又瞅了几眼,叶安宁拿出笔,记在了小本本上。
三两下记好,她又指指旁边:“林思成,这一幅要不要看?”
林思成瞄了一眼,不知说点什么的好:康熙御宝?
与乾隆相比,康熙流传下来的作品稍少一些:抛开后世伪作,盖有真印的作品两万余幅。
这两万余幅中大都是书法类作品,而由词臣代笔的作品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比乾隆的代笔书法作品多一倍还多,每年上拍的有五六百幅。
而绝大部分,估价和成交价都在百万以下。原因很简单:代笔太多,康熙的笔迹又仿的是董其昌体,端庄工稳,但拘泥帖学,缺乏特色,词臣更容易仿,后世鉴定难度极高。
所以和乾隆一样:没有权威典籍著载、无关历史事件、装裱规格一般的,一律视为代笔。
再看这一幅,绢对:清代专供皇帝泼墨写字的描金云龙纹朱绢。
墨对:御贡徽墨。
印也对:渊鉴斋(白文)、康熙宸翰(朱文)、敕几清晏(朱文),均为康熙的书画印。
甚至是印泥也对:朱砂+艾绒+珍珠粉,专供御用。
但字不对。至少林思成能看的出来,这一幅绝对是代笔。
再看估价: 。
林思成又看了一下:“沈荃代笔,不过百万就能拍!”
叶安宁怔住,猛的俯下身:又是代笔?
钱维城是状元,沈荃则是探。虽然官没做到钱维城那么高,但作品的艺术价值、并历史影响力,沈荃只高不低。
其性格刚直,敢于直谏,为官清廉,又工于书法,且独爱董体,所以极受康熙赏识。
史载,李光地御对,帝言:朕初学书,宗敬(沈宗敬,时任太仆寺卿)之父荃(沈荃)实侍,屡指陈得失,至今每作书,未尝不思荃之勤也。”
“凡御制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铭,辄命公(沈荃)书之。或自作大书,命题其后……”
这是其一,其二,无论是绢、还是印,以及装裱,这一幅都比乾隆的那幅要高一些,价格翻一倍,不算很高。
叶安宁又记在了本子上。
几个人继续往下看,但看的越多,林思成的表情越古怪。
刘墉的行书七言联:
御赐描银蜡笺,御赐徽墨,御赐的金泥(印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