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林思成并非无的放矢:如果能证明宋代影青瓷就是史料中的卵白玉,同时也是元代的卵白釉,那河津窑、霍州窑的考古价值又能再上一个台阶。
如果他再复原出卵白玉的烧造工艺,光是专利授权,就能两倍、三倍的赚回来。
但问题是,万一呢?
他叹了口气:“林思成,如果工艺复原不出来,你怎么办?”
所谓闷声发大财,你不该是趁着山西那边没反应过来,赶快把工艺复原出来才对吗?
你倒好,却要搞什么同步发掘,等于要将对手拉到同一起跑线上,这不就是给敌人送枪炮?
一千万啊林思成,就这么打了水漂?
林思成却笑了一下:“搞研究,不说这个!”
我信了你个鬼?
吴晖叹了口气:“说吧,你到底想怎么做?”
“吴司长,先不急,你看完再说!”
还看?
吴晖顿了一下,耐着性子。
林思成把其余三件收了回去,独留下元代卵白釉盘。
然后,他又拿出一只白釉杯,把两件并在一起。
乍一看,这两件好像没什么区别,但瞄了一眼,吴晖眯住了眼睛。
他拿起了那只杯,一种泽润如玉,温柔白净的视觉感映入眼中。
下意识的,脑海中浮现出八字字:白如凝脂,素犹积雪。
吴晖怔了一下:“永乐甜白釉?”
林思成点点头:“赵师兄的弟弟,小赵总专程京城送过来的。”
厉害了,这一件,少说也是七八百万?
“不是……林思成,你知不知道这一件有多贵?你拿这种东西做实验?”
“没做,至少现阶段不准备做,只是纵向对比一下。”
纵向对比,对比什么?
吴晖眼皮一跳,把那只盘也拿了起来。
如果对比外观,卵白釉色白、釉层失透,乳浊感强,呈现一种无玻璃质感的“木光”效果。
而这只甜白釉却是“半木光”,既半润半透。且杯胎极薄,不足一毫米。整体而言,既有似玉般的那种乳润感,又不失半玻璃质晶相的光透感效果。
与卵白釉相比,无论是光泽感和反光度,都恰到好处。
如果总结一下,就好像左手里的这只杯,是右手里那只盘的改良版,薄胎版?
暗暗琢磨着,吴晖抄起桌上的手电,照着杯底打了一道光。
然后,眼就直了:
何谓影青?
照光见影,就如眼前这样。
但问题是,这是甜白釉。没有任何文献中提到过:永乐甜白和元代卵白釉、宋代影青瓷有关系?
吴晖怔了好久,又左右乱瞅:“分析报告呢?”
你刚还说,我怎么舍得拿这样的东西做实验,现在又问我要分析报告?
林思成一脸无奈:“没报告,就做了一下对比。不过我推测,这两种瓷器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不用推测,吴晖有眼睛:十有八九,这两种瓷器,就是传承关系。
说直白点:传承过程当中,甜白釉将卵白釉的工艺技术进行了改良:胎更薄,釉更透!
但为什么之前没有人研究,甚至没有人发现?
因为这玩意更少,更贵,一件动辄就是七八百万。可能出现在拍卖会,也可能出现在顶级收藏家的保险柜,更或是大型博物馆。
但唯独不会出现在实验室。
懂行的没机会,也想不到,不懂行有机会的更想不到。所以,不可能有人像林思成这样,把两件东西放在一块,对比什么工艺溯源……
正暗暗咋舌,林思成收走了卵白釉盘,又拿出了两只杯子,和甜白釉摆到了一块。
吴晖瞅了一眼,心里涌出一阵深深的无力感。
第一件是一只修复过的残器,中间缺着一道。
但即便如此,也足够让他震惊,因为这是大明蛋壳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