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离京
乾符三年,六月三日。
长安城被蒸腾的暑气笼罩,大明宫紫宸殿的樑柱间瀰漫著龙脑香与汗水的混合气息,更添几分唔燥。
新任保义军节度使赵怀安身著厚重的紫袍,跪在冰凉的金砖上,听著內侍尖利的宣詔声,每一个字都带著某种急促。
炎热的天下,凉荫的殿內,听著这黏糊糊的声音,如何都让人感受不到大唐过去的那份雍容大气。
“奉天承运,皇帝詔曰:"今草军肆虐,已陷南阳,邓、唐、危急,江淮震动。特命保义军节度使赵怀安,持节总领寿、光、庐三州兵马,即刻赴任,镇抚地方,屏障江淮,阻遏贼锋,钦此!”
是的,局势又恶化了,和赵怀安预料的一样,草军在东都南大门虚晃一枪后直接跳出了忠武、
宣武、义成及东都诸藩留守军的包围,而突围方向就是赵怀安预判的荆裹,草军正是从汝州走鲁阳关进入了南阳,南攻唐、邓。
从前线送来的军报显示,那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可称为废物,朝廷命他守住汝、邓要路,他不仅孔道守不住,甚至直接將鲁阳关丟弃,一路直奔裹州。
而草军直接在鲁阳关下兵分两路,一路沿著水直取襄州,一边一部留驻鲁阳关,堵截后方追击来的忠武军节度使崔安潜。
鲁阳关位於南阳盆地东北隅,是进出中原与南阳的咽喉要道,地势极为险要。其两侧峭壁高耸,中间仅有一道狭隘的通道,的確易守难攻。
不过那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逃跑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那就是鲁阳关是位於伏牛山脉与外方山脉的衔接处,虽然狭窄易守,但却不是打不下的。
因为伏牛山脉和外方山脉有大量的这些小孔道,那些草军只需要有当地山棚作为嚮导,就很容易从这些孔道渗透到关后方。
而偏偏李福所部兵力太少了,根本防备不了前后夹击,所以他在一晓得草军南下后,大量山棚开始投奔草军,就晓得鲁阳关守不住,果然弃关跑路。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可现在,鲁阳关落到了兵力雄厚的草军手上,就没有这个担忧了。
所以在侦查到鲁阳关情况后,此前停驻在郟城的崔安潜放弃了从鲁阳关追击草军的计划,而是转道向南,从更开阔的方城孔道进入南阳围堵。
此时,宣武军、义成军反而开始积极起来了,因为一旦草军进入富庶的南阳、荆襄地区,那他们可就发財了。
於是,几个藩镇很快就匯合了崔安潜,开始从方城孔道进入。
而此时,草军自进了南阳后,可以说用势如破竹来形容。
先击向城、再破南阳,水陆並下,毫无阻拦,兵锋直抵囊阳而这一路,一直在后面追击的崔安潜等诸藩军,虽名为追剿,但实际上一直保持著距离草军有两三日路程,
这当然也有理由的,前头走的草军之前就將水面上的船只扫空,桅墙林立,千艘,一片木板都没有过给诸藩军留。
所以前头的草军是顺风顺水,而诸藩军在后面用脚板去追,如何追得上?
但这不过是明面的。
草军现在的战法就是不恋战,不留城,所以每破一城后,开府库,賑穷汉,杀贪暴,然后就继续向前。
而这就给了诸藩军发財的机会,每每前面草军刚走,他们就如狼似虎衝进这城,开始拷掠,毕竟草军进城没打你,你是不是草军的同党?
对吧!这个怀疑合情合理!
所以前头草军士气高昂,后方追击的诸藩军也是喜笑顏开,大家都满意。
而草军自进入山南东道以来也发现了,那就是此地富裕,藩镇兵还不强,各县的抵抗心思都很弱。
从进入南阳地区以来,一路进军顺畅,基本没有发生过大的战斗。
直到草军攻打新野,新野县令督县卒三百守城,最后自他至少县丞、诸吏俱与城携亡,这才算有了第一次比较大的战斗。
而一路溃退到襄阳的节度使李福本来也好不容易组织了一支三千人的兵马,准备倍道兼驰救援新野,可在半道就被草军给伏击了,最后就剩千人狼狐退回裹阳。
於是,草军水陆大军八万,浩浩荡荡南下,將囊城围的水泄不通。
也是当这样的军报送到长安后,朝廷诸公终於確认了草军无论战略还是战术层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先他们以为草军是直奔两京,但从现在的局势,已经能明显看出,他们是要进入长江流域,
然后沿江南下,目標很可能就是淮南、两浙,
而现在,浙西的王郢叛乱还没能剿平,江南诸道兵全在围剿变军呢,根本抵挡不住长江上游下来的草军。
此外,草军在战术的这种灵活性,让卢携等门下也非常恐惧,草军过往还会就地防御,可现在基本一陷城池,掳掠即走。
而且草军还学会了分兵伴动,忽然就分出一支兵窜向他处,使前线军將不能確定草军的真实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