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为什么他他总是跟我作对?!他怎么不去死?!”
吕氏正在修剪一盆兰,闻言手一抖,金剪刀‘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她猛地转过身,脸上写满了震惊:“你说什么?仔细说与为娘听!”
朱允炆将黄子澄告知的消息复述了一遍,尤其是重点强调了那个【匿名举报箱】和百官噤若寒蝉的反应,以及皇帝最后怒气冲冲搁置议事的结局。
吕氏听完,脸上的血色也褪去了几分,眼神剧烈闪烁起来。
【张飙……又是张飙?】
【这个阴魂不散的疯子!】
她之前期望张飙能掀起更大的混乱,转移老朱调查朱雄英之死的注意力。
现在,张飙确实掀起了更大的混乱,也转移了老朱的注意力,但她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因为张飙掀起的混乱,针对的是她儿子。
但是,比张飙更让她心惊的,是老朱的态度。
【皇上明明属意允炆,为何在遭遇阻力时,不是强行推进,而是选择了搁置?】
【这不符合皇上以往乾纲独断的风格!】
一个可怕的念头如同毒蛇般钻入吕氏的脑海:
【难道……皇上之前表现出来的立允炆为储的决心,并非全然真心?】
【或许,那只是一种姿态,一种……试探?甚至是为了掩盖其他目的?】
她猛地想起了前些时日,老朱秘密调查东宫旧人,尤其是接触过已故太子朱标和嫡长孙朱雄英的人……
【难道……皇上真的查到了什么?关于雄英的死……】
这个想法让她瞬间如坠冰窟,一股寒气从脚底直窜头顶。
【如果皇上真的怀疑了,那立允炆为储,会不会是一个诱饵?】
【一个为了让她放松警惕,或者为了引出更多线索的陷阱?!】
她感到一阵头晕目眩,几乎要站立不稳,连忙伸手扶住了旁边的桌案。
“母亲?您怎么了?”
朱允炆见母亲脸色煞白,担忧地上前扶住她。
吕氏强行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和恐惧,她不能慌,至少不能在儿子面前慌。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而有力:
“允炆,莫慌,也莫要失望。”
她拉着儿子的手,让他坐下,目光坚定地看着他:
“你皇爷爷今日在奉天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亲口提议立你为皇太孙,这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信号!这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至于暂时搁置……”
吕氏脑中飞快思索,寻找着最能安抚儿子也最能说服自己的理由:
“那是因为张飙那个小人作祟,弄得朝堂乌烟瘴气,你皇爷爷是九五之尊,自然要顾及场面,需要一个更合适、更众望所归的时机,来正式确立你的名分。”
她轻轻拍着朱允炆的手背,语气充满了鼓励,但眼神深处却闪过一丝精明的算计:
“允炆,你要明白,刘三吾先生已然致仕,梅殷姑父虽好,如今局势微妙,他亦需谨慎,独木难支。”
“如今朝堂之上,缺的是一个能登高一呼,凝聚清议,为你造势之人!”
朱允炆若有所悟:“母亲的意思是?”
吕氏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我们不能坐等!必须主动为你积聚‘势’!需要有人站出来,代表天下文心,形成一股让你皇爷爷也无法忽视的舆论洪流,让立你为皇太孙,成为‘众望所归’,而非仅仅是圣心独断!”
忽然,她脑海中如同电光石火般闪过一个名字。
那个在士林中声望极高,以刚烈敢言著称,甚至曾发起过‘万人请命,斩张飙’的……
“方孝孺!”
吕氏几乎是脱口而出,她的眼神亮了起来,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灯塔:
“对,就是他了!希直先生学问渊博,品行高洁,在士子中一呼百应,其声量,犹在当年的刘三吾之上!”
“若能得他鼎力支持,振臂一呼,何愁清议不成?何愁大势不向你倾斜?”
想到此处,吕氏心中的惊慌和恐惧似乎被一股新的希望和狠厉所取代。
张飙想用阴谋诡计阻挠?那她就用堂堂正正的‘大势’来碾压!
她要亲手为儿子,推出下一个‘刘三吾’,一个更强大、更无畏的文官领袖!
“允炆!”
吕氏握住儿子的手,语气前所未有的坚定:“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沉住气,静心读书,展现出你的仁德与才华。朝堂之外的事情,为娘……和黄先生他们,会为你铺路!”
朱允炆看着母亲眼中闪烁的光芒,虽然对具体的谋划还不甚明了,但能感觉到母亲重新燃起的斗志和信心。
他心中的不安也稍稍缓解,重重地点了点头:“儿臣明白了,全凭母亲安排。”
然而,在他低下头的那一刻,眼中还是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
那个疯子,还有皇爷爷那深不可测的心思,以及那个似乎永远笼罩在东宫上空的、关于父王和大哥之死的真相……真的能凭借一个方孝孺就能彻底扫清吗?
求月票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