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御史应该不在,哎,我们死定了”
“妈的!大不了跟他们拼了!反正老子早就不想活了!”
“别啊老周!你老婆孩子怎么办,他们”
“嘎吱——!”
就在几名伤残老兵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房门被轻轻地打开了。
“几位老哥,进来说话!”
熟悉的声音,传入了几位老兵耳中,使得他们不由浑身一颤,几乎是带着哽咽的转过身:“张御史”
“行了,废话少说,快进来!”
张飙摆了摆手。
几位老兵面面相觑,很快,他们就悄无声息的进了张飙房间。
“怎么回事?不是让你们别来了吗?”
张飙环顾几人,开门见山的问道:“怎么还要死要活的?”
几名老兵互相对视一眼,随后由那名独臂老兵道出了原委。
原来是老朱制定的军籍问题。
一旦入了军籍,就是世代军户,子子孙孙都得当兵。
想脱籍?比登天还难!
家里男丁死了,就要从子侄、甚至同族里勾补。
那些当官的,就借着‘勾补’的名义,强拉壮丁,逼得人家破人亡。
“我那外甥,正在家种地呢,突然冲进来一帮官差,二话不说就把他捆了,要押送到几千里外的甘肃去当兵。理由是,他一个连名字都记不清的远房祖父,是军户。”
“我们村出了个逃跑的军户,结果全村连坐,村长都被流放三千里了!”
“这世道,简直没法活啊!张青天!”
“是啊,这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啊!”
听到几名伤残老兵的唉声叹气,张飙一时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或者安慰他们。
不得不说,老朱搞的这个卫所制,真的是个‘天坑’。
那么,什么是卫所制?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给当兵的分田地,平时你们是农民,自己种地养活自己。
战时你们就是战士,抄起家伙保家卫国。
国家出装备,你们自己解决工资和口粮。
听着是不是特完美?简直是明朝版的‘铁饭碗’,自带编制还包分配田产。
按《明太祖实录》的说法,每个军户家庭能分到 、种子都给你配齐。
洪武初年,这套系统运转得那叫一个‘溜’。
九边军屯一年能收两千多万石粮食,边防军吃饱喝足,还能有点结余。
那时候,当兵是个光荣的职业,是真正的国家柱石。
然而,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
谁能想到,这个老朱亲手设计的‘完美闭环’,在短短几十年后,就成了一个吞噬无数家庭、绵延近三百年的巨型天坑。
问题出在哪?就出在两个字:人性。
朝廷说地是给军户种的,可地契呢?牢牢攥在各级军官和官府手里。
这就好比公司说给你股份,但股权证永远在老板的保险柜里。
时间一长,这地就成了长官们的私产。
正德年间,大太监刘瑾,一个人就霸占了一万多亩军田。
什么意思?三百多个本该保家卫国的军户家庭,一夜之间,从国家公务员变成了给他家打长工的佃农。
他们种出来的粮食,不再是军粮,而是太监老爷的私产。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你以为当兵的只需要种地守城?太天真了!
长官们把他们当成了免费的‘万能工具人’。
修豪宅、运私货、甚至给长官夫人带孩子,都得士兵上。
成化年间,延绥镇的士兵就吐槽:
【三日一小役,五日一大役,不知吾等是兵是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