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的田埂被重新犁开,废弃的村落再次升起炊烟。
玉米于此地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其金黄的穗粒不仅填满了新迁百姓的粮仓,更成为了燕云农业复苏的象征。
随着漕运体系向北延伸,燕云的毛皮、木材、山货得以更便捷地南下,而南方的布帛、盐铁、瓷器亦源源不断输入,商贸的活力逐渐渗透至燕云的每一个角落。
幽州、顺州等地的“工坊区”规模日益扩大。
昔日依托资源的初级加工,逐渐衍生出更具特色的产业。
幽州的毛纺工坊所出毡毯,因质地厚实耐磨,颇受北方边军及草原部族青睐;檀州的木材加工,则因临近边关,竟渐渐发展出专为军队修缮器械、制造守城工具的独特门类。
短短数年时间,燕云诸州户籍登记人口已较收复之初翻了一番。
虽仍未达鼎盛之时,但千里沃野已不复当年一片狼藉之象。
值得一提的是,顾易并未对这一切进行干涉。
他想想要让顾氏沉寂些许,争取能够让家族子弟们的才能早日恢复些许。
不过这一套如今显然已经没有了作用。
顾氏学院仍在不断发展。
百家争鸣的趋势,更是随着如今平和时代的到来再次迎来了巅峰。
尤其是经过了三国的一番争斗之后。
这更是加剧了百家的争斗。
顾氏始终都未曾去干涉顾氏学院的发展,纵使这其中出现了王应琛这种与大宋为敌的子弟,但顾氏却也始终对学院的发展进行干涉。
这自然是顾易的想法。
争斗,才是进步的基础。
就像是天命之说的崩溃那般,顾氏学院若是想要始终走在最前沿,就必须要保证学术上的公证。
而这一点,其实便已经注定了顾氏想要恢复的艰难。
历史已经注定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原史之中那般了,甚至顾易都觉着顾氏早晚会迎来一场独特的灭顶之灾,虽然如今还看不到任何的征兆。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间的流去。
这些年来探索到顾氏学院核心科目之人也是相继出现了不少。
没错,就是探究到基础科学之人。
这些人有些是在原本历史之中便有着名号之人,就比如楚衍等人,也有着不少如王应琛那般在原本历史之中寂寂无名之人。
但这些人绝对可以称之为不世之才。
甚至这些能力都超过了对于朝堂,对于兵法上的一些能力。
包括顾氏之中也先后出现了数人。
当然,这些人终究也属于是开拓者,终是不可能一马平川的便探究出一切,彻底走通这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但——这也并非是毫无成果。
别的不说。
就在这些人的相互探究之下,联合着顾氏之中的很多匠人,他们甚至是钻研出了玻璃,包括望远镜等物。
这,又何尝不可称之为跨时代?
且不说玻璃的作用。
就说这望远镜。
无论是对于军事而言,亦或是航海包括漕运等事,此物都可称之为帮助巨大。
而这同样也只是最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