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可惜的就是顾瑾並非是顾琛。
纵使是有著“洛书携律器”的加持,他也难以达到顾琛的高度。
这就是能力上的差距。
也正是因为如此,对於顾瑾而言,他真正需要的君王,其实並非是赵德昭刘禪这种完全没有任何作为的帝王。
这类帝王虽然也好。
但其对於臣子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纵观整个青史,又能有几个顾琛那般的人物?
包括原史之中的诸葛亮。
这种人,又能出现几个?
其实光凭著这一点,便已经能够说明出大宋当前的上限了。
但纵使是顾易都不可能去改变这一点。
他无法再出手了。
顾氏接下来所面对的压制绝对是超乎以往的,他必须要將所有的成就点留在每次必要的时候!
统元五年。
顾瑾正式在各地展开了对於“玛斯”的试验种植。
对於此事,他极为看重。
除却顾砌所带回来的所有资料之外,他同样也结合了不少中原的经验,在各地试验田展开了种植.
不,並非是玛斯。
对於这种与九州文化截然不同的称呼,顾瑾自是不可能继续採用。
而是根据其果实如玉般晶莹、颗粒如米般饱满的形状特性,將其改名为了“玉米”。
一切似乎又与原本歷史有了些某方面的契合。
不过这可並非是顾易干涉。
当然,这並非出於顾易的干预,而是源於顾瑾对这一作物所寄予的厚望。
以“米”为名,其中之意自是在主食。
顾瑾的真正意图,是希望这种作物能够成为支撑整个九州的新主粮。
只要其產量能够翻倍。
那对整个九州的意义便是不言而喻。
虽然自北汉一战之后,顾瑾整个人一直都待在庙堂之中,根本就没有空閒外出交战,但他的心可从始至终都还未曾死过。
这同样也是他愿意去揽下一切的根本原因。
他想要在有生之年將大宋打造到一个难以匹及的高度,足矣支撑他开启大规模的战爭,儘可能的去一统天下。
届时纵使失败,也不至於让大宋一蹶不振。
这並不仅仅是因为他自己的志向。
同样也是想以此来慰问赵匡胤。
原本这件事看起来还十分的遥远,但是这玉米的出现,给了他一丝的生机。
他必须要全力的尝试。
辽东。
如今的辽东半岛,除辽国之外,主要相邻的政权即为高丽王朝。
这並非是以前的高句丽。
不管是在原本歷史还是如今的发展之中,高句丽早已湮灭在了岁月之中,在顾氏推广九州文化的影响之下,原高句丽部分遗民及其文化渐次融入了九州体系,成为中华多元歷史的一部分。
而现在所称的高丽王朝,实乃源自朝鲜半岛的新罗人后来所建之国,其族源、政权及文化传承与昔日高句丽虽有地名相袭,却並非同一延续。
这同样也是许多人的误解之一。
此地如今已经成为了宋辽两国最为主要的战场。
王应琛始终未曾放弃攻取辽东的计划。
辽国的体系摆在这里。
適合耕种的半岛,自然是其必爭之地。
但对於大宋而言亦是如此。
无论是为了影响辽国的发展也好,亦或是其土地本身,对於当前的大宋都是十分关键。
辽东之地的开发虽然远远不及九州。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片土地极其適宜农耕。
无论是种植传统的粟、麦,还是引种海外传来的“玉米”之类新作物,皆大有可为。
值得一提的是,自上一场大战后,王应琛彻底改变了辽军的作风。
即便是在辽东战场上,他也严令禁止军队劫掠,並为此处置了不少违令者。
除此之外,他更致力於將辽国塑造为“九州正统”,从典章制度到舆论宣传,在多方面与大宋展开竞爭。
这就是王应琛的不凡之处。
他似乎也已经察觉到了当前时代的不同,一直在为整个辽国的长久发展而做著完全的准备。
开京。
作为高丽的国都,这开京城同样受到了九州文化的影响。
其城建筑虽不及中原恢宏,但也规整雅致,颇具中原遗风。
这些年来,高丽的发展並不弱势。
不同於原有歷史中独自面对辽国时的窘迫,如今它夹处於宋、辽两大势力之间,反而觅得生存之隙。
尤其隨著辽国政策转变,不再像是以往那般行劫掠之事,这更是让高丽得以在两国博弈中左右逢源,谋取自身利益。
再加上如今的高丽王王讼本就是此种翘楚。
自是让整个高丽的发展十分迅速。
此时,高丽王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