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结构方面,他选用了高密度钛钽聚合物作为核心框架。
这种材料虽然能量传导效率不及精金,但其强度重量比在本地科技水平下已属优异,能为机体提供坚实且相对轻量的支撑。
为了提升关键部位的韧性与抗疲劳特性,陈瑜尝试将曼恩小队从生物科技运输车队中截获的某种特殊生物材料,以特定比例和编织方式掺入聚合物基体。
这种经过基因编辑培育的高强度生物纤维,展现出非凡的能量阻尼特性和结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体材料在极端负荷下的不足。
护甲系统采用了更为复杂的多层复合嵌套构型。
最外层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硬化陶瓷镀层,主要负责应对高速冲击和能量武器的直射。
中间层使用了曼恩团队从某处废弃军事基地找到的贫铀装甲板,虽经陈瑜重新固熔处理以提升结构一致性并降低毒性,其固有的辐射特性仍需额外工序进行有效屏蔽。
最内层则结合了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生物活性凝胶与形状记忆金属网,旨在吸收剩余冲击力、缓冲震动,并在受损后一定程度上自动弥合裂缝或恢复形变。
这一系列基于本地条件的替代方案,虽然在实验室模拟中勉强达到了基础防御指标,但其代价也很明显。
整体构件的重量超出了原设计预算,影响了理论上的极限机动性。
散热效率因材料导热性不足而大打折扣,对持续高烈度作战构成潜在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