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市价
西市。
市口布告牌上,苏逢吉的通缉文书已撕掉了,李业的还在。
禁军扫视着每个行人,难得并未扰民。在民心损失与李业的威胁之间,王殷显然有所权衡。
萧弈听着人们谈论拿到一千贯之后如何,只觉好笑。
先到银铺,掌柜算了匣中总数,算盘打得一阵响,最后道:“总计二百六十七贯,客官兑多少?”
萧弈、秾都觉得差不多。
老潘却道:“不对哩,一两金抵十两银,一两银抵一千六百钱,这差了不少!”
“客官,那是昨儿的兑法,铜钱因打仗掉了价,今儿不一样哩。”
“哪不一样?”
“没听说吗?朝廷拿出大把的金子买粮食、冬衣,金价落回去了呗。”
老潘气恼地一拍大腿,道:“把这茬忘了,内帑黄金的事,俺还是最早知晓,没劝郎君早兑钱。”
“老哥哥莫恼,若有本事,眼下也不迟哩,带商队去蜀地、江南采购粮食、布帛回来,只要不遇到山贼,保挣大钱。”
老潘劝萧弈暂时把部分金银换成布帛,免得再掉价。
萧弈知郭威已在着手平抑物价,不急,只兑了三十贯铜钱,让老潘与秾背着。
先去了趟金钩医馆,把剩下的药买了。
老郎中今日得闲,见他拿钱来,感慨道:“郭公麾下军士,与旁人都不同喽。”
萧弈故意道:“是郭公与旁的天子不同。”
“这话吓不倒小老儿,一辈子经历的天子多喽,不谈,不谈。”
“敢问老先生,我若想打磨两片通透的……嗯,镜片,该找何人?”
老郎中大概也没听懂,道:“军爷去找刘铜匠便是,马行街,过桥右转进巷,第三家小门脸便是,没挂幌子,靠手艺揽客。”
到了铜铺,萧弈见满铺只有铜器,第一反应是找错地了。
可当看见老铜匠正坐在矮凳上打磨铜镜,磨得光滑如水,又觉不愧是磨镜片的。
萧弈打量着这铺面,拿起几件铜器看了看,做工精细,叹为观止。
“这都是老师傅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