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还不单单关系到快充功能这个单一模块,后续高端新能源车要升级的技术路线——“全域 ”,“碳化硅电驱系统”,都可以显著降低能耗,提高效能。
所以要布局未来的高端新能源市场加上全国快充网络,功率半导体这一块是必须要掌握在手里。
“说说具体情况。”许易不禁微微撑起上半身,对这方面相当上心。
怎么形容呢。
自己搞新能源车三电系统,没有自研自产的高端功率半导体。
那就相当于“造手机没有自主的soc芯片”,“造空调没有自主的压缩机”。
核心卡在人家手里。
…
“对方比咱们想象得要急……经过企业调查,泰科天润完成a轮融资 ,但这些钱对于sic的研发来说,还远远不够。”
梁守拙拿出一份纸质报表,说出这些天沟通调查的情况。
他笑着开口:“我咨询了孙总监,泰科天润的核心技术是主攻sic schottky二极管设计,用于快充的整流电路,正好是咱们需要的。
但因为没有sic mosfet的设计能力,目前还无法做全sic模块,现在因为缺少研发经费,来扩展设计部门,所以还在到处拉融资阶段。
一听说咱们有投资意向,就很快答应了下来,邀请咱们去公司总部的产线视察。”
…
目前。
国内sic碳化硅应用场景,还处于萌芽期。
需求集中在工业电源、光伏逆变器、高频电源这些产业。
而新能源车市场,也只有像models这类的少数几款高端车,才搭载了 。
所以对于自研sic这种技术,技术预期前景是有的,但估值始终上不去,远远没有动力电池那么受人追崇。
况且。
攻克sic的设计加工和封装,还需要有量产的sic晶圆作为衬底,这部分还依赖于米国cree公司进口,价格贵不说,进口的产能也不稳定。
但凡要量产把成本打下来的东西,依赖进口属于是一眼都看得到头了。
“那sic晶圆方面呢?”许易又问。
梁守拙继续道:
“sic晶圆量产,目前还被国外cree、infineon两家公司垄断。
但根据调查,在国内山栋这边,已经有一家叫山栋天岳的半导体企业,具备一定的4英寸sic晶圆的量产能力了!
据说这项技术,是由原中科院院士蒋民桦教授留下的,在实验室里成功培育出碳化硅单晶的技术。
之后,天岳先进公司费重金,向山栋大学购得这项技术。
从 。
后续的几年,实现了2英寸碳化硅衬底、到4英寸产品的量产。”
…
说到这里。
他又顿了一下,哭笑不得道:
“但是据说产能迟迟提不上来的原因,还是因为需求跟不上,因为sic晶圆的订单量,实在是太少了,目前还处于到处求订单的状态。”
许易听完,立刻恍然大悟。
芯片和半导体材料被“卡脖子”,起码在这几年是完全没被重视的。
哪怕天岳先进这家公司,目前是国内唯一的碳化硅衬底独角兽企业,也愣是混到没多少订单的地步。
归根结底,还是需求没爆发,国外也没断供。
既然都能买到,何必大力投入研发?
就算投入了,也不一定追得上国外公司的技术进度,到时候对方再一降价,真是半点前景都没有。
国内目前在搞这个的,除了有国资背景那几个,也就比亚迪半导体了。
并且人家还只供自家新能源车自用。
这种情况。
对于他们星辰汽车,也要走全域自研路线来说。
这不巧了么?
一个缺研发资金,缺稳定晶圆供应,另一个能生产晶圆却缺大量订单。
……
次日。
许易带着高管飞往京都,直奔泰科天润公司总部。
很快。
便在中午与这家公司的核心高层见面了。
泰科天润公司的创始人名叫王垒。
首席技术官(cto)名叫陈默,之前是英飞凌总部的sic器件设计专家。
包括核心技术团队的人员,也是在国外从事过功率半导体封装研发核心岗,算是一家纯粹技术导向的公司。
“电话里已经提前沟通过了,今天主要是和各位碰个面,确认一下投资细节的问题……”
许易面带微笑,十分轻松的说道。
以泰科天润目前的体量,对他来说完全是手拿把掐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