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好事轮不到你

田间庄稼日渐枯萎,仍有农者不愿放弃,日日挑水浇田,但河沟中的可取之水已经不多,小河干裂,大河之水也在迅速下降。

百姓们开始恐慌,那名为【赤日乱辰,天下涸骨】的谶言伴随着旱情一同蔓延。自古以来,凡遇天灾,皆被视作上天降罚,此次又有如此指向,百姓们愈发认定这旱灾是妖邪作乱之果。

下面的官员上书朝廷,诉明此事,恳求天子安抚民心。

赤日妖邪,究竟是何许化身?若无五月五夜宴那场雷火,只凭着那“赤日”二字,谁也无法轻易怀疑到那位道骨仙风的仙师头上,可雷火在前,如何不叫人多想?

为官者,若至高处,多有共识:凡与神鬼相关之事,若舆论之势已成,宁可信其有,也要抚慰人心。

此日,大殿中,终于有第一位官员站出来明言:“道人赤阳如今身负妖邪之嫌,民间怨声载道,还望陛下早作分辨定夺,安下民之心,平上天之怒!”

如巨石坠井,激震出回响,很快有几名官员出言附和,请皇帝定夺。

也有人不愿随同,义正词严:“赤阳仙师自入京来,孑然独立,坚守清正,从未有过恶行,单凭些玄虚不明之事便要将其治罪,岂非叫朝中人人自危?”

说着,看向那些提议处置赤阳的同僚,肃然道:“若明日浮一石,现汝名姓。后日再浮一石,吾名亦在其上,莫非你我皆该万死?”

“赤阳仙师昨日在仙台宫中曾有言,若他一人死,可解旱危,可安民心,他愿任凭处置——谣言四起,仙师从未辩驳,可见其性!”

“然而民心动荡,难道任其发展吗?”

“民心动荡之源乃是旱灾,救灾才是根本——”

“民智未开,此言才是异想天开玄虚之谈!救灾固然紧要,谁知灾情几时能了?”

双方争辩起来,皇帝面色难看。

皇帝心中十分清楚,这争执的两方大臣,各有主张流派,其中一派欲图推广儒学治国,弱化神鬼信仰之说,更重视德行教化,因此不赞成就此处置赤阳。与其说是就事论事,更是思想流派之争。

殿内争执声不断,皇帝出言呵斥打断诸声,他暂时按下赤阳之事,与群臣商议救灾对策。

在此之前,负责应对灾情的皆是下方官员,如今灾旱已成大势,朝中务必派出可用之人前去负责协调诸事。

商榷人选间,有人提议,让六皇子刘岐负责治灾事项。

皇帝似听到笑话,反问提议之人:“他有什么治灾之能?竟足以担此任?”

“陛下此言过于谦虚了,六殿下乃龙子,自幼所习所染皆为国事,见识才干必不在话下。而五月五夜宴护驾,又可见六殿下果决不凡,必不乏决策之能。”

“还有一条,同样万分紧要——”那官员道:“六皇子此前射杀祝执,在民间便有祥祯化身之名,若能由其前去治灾,其祥名定能安抚民心。”

很快有官员附和此事:“子代父往,亦可彰显陛下爱民之心。”

又有人道,若担心六皇子缺乏经验,只需另选出几名通晓实务的官员协助左右即可。

皇帝听了许久,又在心中算了算日子,末了抬眼看向刘承:“太子以为如何?”

刘承忙答:“儿臣认为六弟宜担此任,只当为君父分忧,磨砺一番也好。”

皇帝继而看向严相与御史大夫,此非大事,二人皆言,全凭陛下定夺。

治灾举措尚未完全商议完毕,殿外又传回八百里急报:汝南郡都尉平佩君杀了汝南郡守,起兵造反,据下了汝南内外。

汝南郡乃粮仓重地,京中治灾还要向此地调粮,平佩君于此时造反之心可诛,朝臣震动,龙颜大怒。

直到天色彻底黑下,众官员才陆续离开未央宫,严勉与邰炎、芮泽等九卿重臣则被留至深夜才迟迟退去。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