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很矛盾,但这也正是收集镜的技术难点所在。
陈延森设计的这套“多壳层掠入射椭圆收集镜系统”,便很好地平衡了收集效率与抗损伤能力。
不仅能够高效捕获由高功率脉冲放电、轰击金属锡靶产生的13.5纳米euv光,还能将其汇聚到远处的中间焦点,为后续的照明系统提供足够功率且均匀的光束。
与此同时。
林南很快就发现了这封加密邮件,在打开技术文档后,先匆匆扫了一眼,接着就愣在了原地。
老板发来的这套方案太完整了,从光学设计的构型、入射角,再到基底材料、反射涂层、热管理子系统和电磁场碎屑减缓系统,甚至连镀膜工艺的参数表、误差校准的算法模型都附带在内。
此前光学部争论了半个月的“多镜拼接角度偏差”问题,文档里直接给出了“激光干涉实时校准”的解决方案,就连校准用的激光波长、采样频率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林南猛地站起身,声音都有些发颤:“这简直是把答案写了出来!”
技术文档里没署名,这套技术是老板买来的、抢来的,还是说除了星源科技光学部,森联资本其实另有研发实验室?
林南坐在工位上,忍不住胡思乱想着。
上次mdp-euv光源技术的事,他就问过梁劲松和陈延森。
梁劲松一头雾水,陈延森则让他别瞎打听,他也只能把满肚子好奇压在心底。
可这一次,他又按捺不住了。
实在是“多壳层掠入射椭圆收集镜系统”的技术太强了,完全是一套完整且成熟的技术方案,由不得他不多想。
林南沉吟半晌,最后苦笑了一声,捏着手机的右手重新放下。
他知道有些问题,别人不想说,就代表不能说,或者说根本没有答案。
随后,他连忙召集核心研发人员开会。
会议室内,当大家看到文档中“多壳层椭圆结构”的三维模型时,原本沉闷的气氛瞬间沸腾。
光学系统设计组的主任工程师指着屏幕说道:“内层镜负责捕获中心 ,外层镜补全 %,压根就没法比,我们之前的那套方案跟垃圾有什么区别?”
更让众人惊喜的是热管理子系统!
文档中提出在镜体内部嵌入微通道水冷结构,搭配耐高温的钼铼合金基底,既能承受等离子体的高温冲击,又能避免温度过高导致多层膜脱落。
“我们最担心的‘高温损伤’问题,这套方案竟然连水冷通道的直径、水流速度都算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