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林看着彼得,又看了看陈延森,见老板微微颔首,他才一字一顿道:“每千瓦时 。”
以model s的 .5万美币,换成深蓝电池的成本为2.4万美币。
看上去贵了 。
s标准版目前的电池重量是 。
首先,降低了车身重量,整体能耗下降,实际续航里程可能比 10%-20%,可形成“高能量密度→轻量化→低能耗→更长续航”的正向循环;
其次,悬挂承载的重量低,转向更灵活,过弯侧倾更小,加速和制动响应更快。
最后,重量更轻的电池组对底盘、悬挂、轮胎的负荷更小,可降低底盘部件的磨损,延长车辆使用寿命,减少售后维修成本。
此外,还能提高空间利用率,电池组越小,头部空间和后备箱越大,装载能力越强。
反过来思考,要是把电池组重量提升到 ; 。
当然,以深蓝电池的定价, .6万美币。
想到这里,彼得卡尔森和汪传福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深蓝电池虽好,价格也确实贵!
坐在台下的陈延森轻轻一笑,每千瓦时的成本仅需 。
s标准版在北美地区的售价是 。
陈总认为,两三万美币的电池组,只占到整车成本的30%刚刚好。
这电池哪里贵吗?
如果特斯拉嫌弃,那马斯克就应该反思,灯塔国的用户有没有努力工作?
山田裕贵暗自松了一口气,深蓝电池的定价比松下 %,多半会打消特斯拉的采购想法。
否则,在续航能力相等的情况下,model s的价格又得上涨 。
一味涨价,用户只会扭头就跑。
让他没想到的是,彼得卡尔森刚把报价发给马斯克,就收到了同意采购的回复,对方还提出要追加2亿美币,买下北美地区的独家采购权。
换而言之,通用、福特和宝马的电车都没法使用深蓝电池。
台下众人各怀心思,台上的高伟林却懒得理会,依旧条理清晰地讲解着深蓝电池的合作模式与收费标准。
采购量对赌,每年的订单金额低于5亿美币(即 ),需按差额,按每千瓦时 。
禁止逆向工程,违约罚金5亿美币起步。
分级供应,合同金额越大、支付比例越高,就先给谁供货。
捆绑服务,必须使用配套的电池管理系统,锁定软件生态。
高伟林面带微笑,谈吐比谁都温和有礼,话里的倨傲却比谁都浓重。
紧接着,他又分别介绍了手机、数码相机、电瓶车领域的定价原则。
心动的品牌方有不少,嫌贵的也大有人在。
但陈延森根本不在乎,他的本意就是想淘汰订单少的小角色。
第一批货得卖给最有钱的冤大头才行!
等再收购几座原材料矿,生产工艺优化成熟后,再逐步降低供货价格。
毕竟每千瓦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