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学习结束,老师送行

油料不够,部分坦克只能停在车库里当摆设;

粮食不足,士兵们只能靠少量的食物充饥,有时甚至要去抢伪军的粮食。

一个号称精锐的战车师团,竟然被一支没有任何装甲力量的骑兵支队压制。

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却成了独立支队战士们口中的笑谈。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鬼子的资源本就紧缺,太平洋战场的失利更是让他们资源捉襟见肘,坦克根本无法频繁出动。

另一方面,蒙疆地区的战线太长,从包头到集宁的数百公里路程中,大部分地区都在独立支队的活跃范围内,鬼子根本无力组织兵力驱赶。

独立支队也没打算炸断平绥铁路,不停的给鬼子放血。

这条铁路对鬼子来说是补给线,对独立支队来说,却是送物资的通道。

炸断了,谁还会给他们送粮食和弹药呢?

独立支队的节节胜利,也让北路军动了心思。

此时的驻蒙军,早已没了往日的威慑力,成了“路过的狗,谁都能踹几脚”。

北路军虽然有三万多人的兵力,但核心主力只有 35军。

这支号称“军”的部队,实际上只有一万多人,规模和一个满编师差不多。

即便如此,北路军还是趁着驻蒙军虚弱,多次发动进攻,收复了不少之前被鬼子占领的小镇。

在独立支队和北路军的两面夹击下,驻蒙军彻底陷入了绝境。

城市被围困,补给时不时被切断,士兵们士气低落,。

他们提前过上了抗战后期的日子,唯一的盼头,就是大本营能派来增援,或者接到调令离开包头这座城市。

可此时的鬼子,早已自顾不暇,根本没精力管蒙疆地区的死活。

九月底的延安,已经有了几分凉意。

陈铭正在党校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根据地建设与群众动员”,笔记本上记满了要点。

上完课后,一名干部突然走进教室,递给了他一份盖着总部印章的电报。

命令他提前两周结束学习,立刻返回晋北前线。

陈铭看着电报,心里满是疑惑。

从独立支队之前的汇报来看,晋北的局势虽然紧张,但并没有大的突发情况。

总部要是有发动大攻势的打算,也不可能不提前和他通气。

“难道是根据地出了什么问题?”

他反复琢磨,却始终想不出答案。

不过,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无论原因是什么,他都必须立刻启程。

陈铭要离开后,那些和陈铭关系好的首长,纷纷赶来送行。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