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部队是人民的队伍,从而消除顾虑,争取支持。
为老乡家的孩子治疮、给产妇接生、为老人看病,这些工作由女性医疗兵来完成显得更为自然和方便,也更容易被接受。
每一次成功的救治,都是一次最好的政治宣传,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拥护部队,称之为“子弟兵”。
同时也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生动体现。
“妇女能顶半边天”不仅是口号,更是现实。
在极端艰苦的敌后环境中,女性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力量。
细致的护理与心理疏导:女性通常更具耐心和细心,在护理重伤员时优势明显。
她们不仅能更好地清洗伤口、更换敷料,还能给予伤员极大的心理安慰。
一句温柔的鼓励、一首家乡的民歌,往往能极大地提振伤员求生的意志,这对于缺医少药、士气至关重要的敌后队伍来说是无价的。
她们也是特殊任务的完美执行者——隐蔽战线的保护色。
在执行侦察、传递情报、化装穿越敌占区等特殊任务时,女性身份常常是最好的掩护。
一对“夫妻”或“兄妹”,比两个男性同行更不容易引起敌人岗哨的怀疑。
一个背着包袱(里面可能是药品或密信)的年轻姑娘,看起来人畜无害,可以相对安全地通过许多关卡。
在抗战时期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的特殊部队中,女性医疗兵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而是贯穿于军事斗争、群众工作、后勤保障等多个关键环节的核心力量之一。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这也是陈铭允许先遣队中出现一定数量女兵的考量。
刘腾杰面对女兵犀利的言辞,哑口无言,只能同意对方参与到探查的任务当中。
不过为了女兵们的安全,他还是派了一些战士,远远的保护这些女兵。
接到任务后,女兵们换下军服,换上了普通的粗布衣服,开始朝着周围一个叫杨树林的村子走去。
顾名思义,村子里有很多的杨树。
当走到村子外面时,两名村民从暗处跳了出来。
“站住,什么人?”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村子之间都是极度排外的,担心有外来人带来危险,可能导致村子出现灭顶之灾。
没办法,在鬼子伪军,土匪强盗的高压之下,不团结起来根本生存不下去。
两名村民举着土枪,发现有外人后警惕的对准了林秀。
“大大叔,俺是西沟林德贵家的女儿,俺叫林秀,俺爹病了我和我兄弟来这边山里采药,结果遇到了土匪。”
“俺兄弟为了保护我被土匪抓走了,俺逃到了这里看到了有人家,想要讨口水喝继续赶路回家,想办法救救俺兄弟。”
林秀按照预想想好的说辞解释着。
西沟是距离杨树林村八公里以外的一个村子。
抗战时期村民活动范围本质是“生存空间”与“战争压迫”的博弈结果。
绝大多数村民:被压缩在5公里半径内(村墙/山林遮蔽区),依赖有限资源维系生存。
林秀的话,既能用西沟这个对方可能知道的村子降低对方的警惕性,又避免了对方去验证情况的可能。
“林德贵?没听过。”一个村民嘀咕。
“俺舅说他在柳村帮工采药……林秀继续“解释”,眼神不经意流露出担忧。
“采药的?村东头老王头倒是常进山捣鼓草药……”另一个村民插话。
另一个看她一个瘦弱姑娘,不像有威胁,又不耐烦地挥挥手:
“去去去,赶快离开!别来俺们村!”
“大叔,行行好吧,能不能给俺口水喝?”林秀“可怜”的求助着。
看着林秀的这幅样子,一名村民动摇了。
这时,暗处又走出一个中年妇女走了出来。
相比于男性村民,妇女显然感性得多。
见到一个大闺女遭了难,心中升起同情。
“许二楞,你吼什么吼?”
“她一个女娃娃讨口水喝怎么了?”
妇女朝着刚刚语气不好的村民骂道。
接着,她走到林秀身边,拉住了对方的手,温声道:
“闺女别怕,现在二鬼子和土匪作乱,他们也是担心有危险。”
“走,大娘带你进村。”
林秀观察着对方眉宇和语气,并未察觉到危险,于是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