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陈铭:旅长之下第二红娘
陈铭坐在指挥部办公室的木椅上,回想着刚刚贾工的汇报,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贾工今天真是给我送了份大礼啊。”
陈铭低声感慨,指尖划过统计表上密密麻麻的名字。
从机械工程师到化学研究员,从国语教师到农业专家,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人才储备。
他最清楚,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知识分子比枪炮弹药还要珍贵。
有过系统化教育的知识分子就是不一样,他们不仅自己能快速扎根根据地。
只要觉得这里能施展才华、干得舒心,还会主动呼朋唤友,把那些散落在各地、身怀绝技却无用武之地的亲朋好友同学师生们全都叫来。
陈铭想起刚接收这批人时的场景。
当初不过是二十多个穿越沦陷区的热血青年,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救国的渴望,辗转来到独立支队的根据地。
如今才过去一年多,人数竟已超过两百人,足足增加了十倍不止。
这增长速度,说起来都有些不可思议,简直就跟的“传销”一样:
一个人来了觉得好,回去就拉来一群;
这群人扎根后,又各自联系相熟的熟人,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也亏得这些知识分子,咱们的兵工厂和学校才能发展这么快。”
陈铭放下统计表,目光投向窗外。
远处兵工厂的方向隐约传来机器的轰鸣声,那是军工工人们在生产武器;
不远处的操场上,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顺着晚风飘来,那是根据地小学的学生在上课。
这些都是祖国的未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他心里清楚,兵工厂能从只能修理枪械,发展到如今能自主生产火炮和火箭弹,
甚至开始尝试研发特种炮钢,靠的就是这些知识分子带来的技术和经验。
学校能从只有几间土坯房、几名老师,发展到如今涵盖各方面的综合性学校。
能系统教授文化知识和军事理论,也离不开他们的付出。
更让陈铭欣慰的是,后方也注意到了四分区的发展,不断往这边支援力量。
光是这半年,就派来了十五名有教学经验的干部和三十多名老师。
这些人一来,不仅填补了根据地教育资源的缺口,还带来了更先进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四分区的教育水平和培养人才的能力。
再搭配上陈铭那“变态”的徽章组加成。
四分区学校毕业的学生,质量简直出奇的高。
每次毕业生分配,各部队、各军区的人都会提前找上门来,抢着要这些既懂文化,军事素养过硬的毕业学员,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名额分配争得面红耳赤。
“贾伯韬那边的事算是告一段落了,接下来该专心处理根据地的事务了。”
陈铭站起来活动了一下身体,将思绪拉回工作上。
他知道,贾伯韬如今有贾工在旁做工作,加上根据地的干部们的努力。
这位军工大拿最终留在根据地已经是十拿九稳。
有了贾伯韬这位军工的大拿,兵工厂的研发工作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到时候前线的战士们就能用上威力更大、更高效的武器弹药了。
想到这里,陈铭拿起桌上的文件,开始逐一处理。
有兵工厂上报的原材料采购清单,有学校申请增加训练器材的报告,还有各部队汇报的训练情况。
他一边看,一边在纸上批注,偶尔停下来思考片刻,整个办公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华北派遣军司令部里,气氛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岗村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手指死死攥着一份电报,指节因为用力而泛出青白。
电报上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尖刀,狠狠扎在他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