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支队的创立者和灵魂人物,政治立场坚定如磐石,威望无人能及,战略战术眼光超前。
自身就擅长指挥的艺术,对合成化作战理念研究不低。
由他亲自坐镇指挥‘特支’,无疑是上上之选。
然而,现实情况却很无奈。
陈铭已是支队的最高主官,肩上担着整个战略方向的大局统筹、部队建设、后勤保障、对外协调等等千头万绪的重担。
独立支队正处在高速扩张和战略转型的时期,他根本不可能再分出足够的精力去兼任特种支队的军事主官。
分身乏术,无可奈何。
排除了自己,可选范围便骤然缩小。
副参谋长周卫国实战经验极其丰富,个人勇武和战术指挥能力都出类拔萃。
但他过往的经历中存在某种“不可言说”的特殊性,在当前敏感的环境下。
让周卫国担任如此重要且核心的部队主官,存在相当大的顾虑和风险,只能遗憾地首先排除。
再看三大主力大队长:丁伟、孔捷、何建新,虽都是难得的悍将,能力各有所长。
但他们本身就肩负着各自主力大队的指挥重任,无法抽身;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威望更多局限于各自体系内部,面对即将聚集全支队最拔尖、最傲气人才的“特支”。
他们的身份和威望还不足以让那些“宝贝疙瘩”们完全俯首帖耳。
目光最终落在了参谋长王大飞身上。
王大飞级别足够,参谋长身份地位超然;
跟随陈铭从区小队一路走来,指挥经验丰富,战略视野开阔,性格沉稳不失决断,军政素质都非常过硬。
由他来挂帅,虽在专业化指挥细节上需要适应期,但总体足以胜任,是目前在支队体系内最稳妥的选择。
至于从上级调任?陈铭暗自摇了摇头。
‘特支’运用的是独立支队独有的技术装备和近乎开创性的合成战法,外部调人进来,极易出现“外行指挥内行”的局面。
而总部那些真正见识过大兵团机械化作战、在苏联留过学的稀有人才,个个都钉在了重要的战略岗位上,根本抽不出来。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陈铭没说。
陈铭沉静的目光,最终定在参谋长王大飞身上,其中蕴含的信任与期待不言而喻。
经陈铭与上级反复讨论、权衡利弊,最终敲定了“特支”的领导核心架构:
这支部队由参谋长王大飞直接领导,负责全面军事指挥工作;
考虑到“特支”的重要地位和复杂构成,为加强政治工作,
总部特别从延安后方调来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资深政委,担任“特支”的专职政委。
在军事副职人选上,经过陈铭力排众议、多次据理力争,最终确认由副参谋长周卫国担任“特支”的参谋长,负责具体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前线直接指挥执行。
这个安排让陈铭十分满意。
让周卫国待在这个极其需要其战斗才华、又相对处于军事“执行层级”而非最终决策核心的位置上。
既不因他那份敏感的出身而彻底埋没一个难得的将才,又通过王大飞和政委的双重把控,最大限度地规避了潜在风险,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整编计划敲定后,特种支队的组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
营区内整日马达轰鸣,操练声不绝于耳,各兵种协同训练有序进行,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