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练?”陈铭有些顾虑,“不会影响你们晚上的正式演出进度吗?”
“不会不会!”林梅连连摆手,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这个剧目我们排练了很久,同志们早就烂熟于心了!”
“现在首长来了,大家伙儿的干劲更足了!就等着给首长露一手呢!”
“同志们,你们说是不是?”
文工团的团员们闻言,齐齐的大声喊道:“是。”
“好!”旅长在一旁笑着拍了板。
“那我和陈铭同志就看看同志们的精彩排练!也提前感受下这‘包打大同’的气势!”
“好勒!”林梅精神一振,转身对着团员们,声音清脆而响亮:
“同志们!都打起精神来!按我们平时排练最好的状态来!让旅长和陈首长检阅咱们的成果!”
“准备——开始!”
文工团的团员们立刻像上了发条一样,迅速而有序地行动起来。
搬道具的,调整位置的,检查乐器的……短短几分钟,一个简易却氛围感十足的舞台雏形就在空地中央呈现出来。
陈铭和旅长被请到前排的几张马扎上坐下。
很快,一幕幕浓缩着独立支队奇袭大同关键节点的场景在眼前生动展开。
简陋的布景,几张桌子代表城墙,蒙着灰布的箱子象征碉堡。
有限的服装道具,用锅灰画胡子扮演鬼子军官,用木棍当步枪,都掩盖不住演员们投入而传神的表演。
旅长看得频频点头,陈铭也看得津津有味。
最让他动容的,是演员们眼中那明亮而坚定的光芒。
那不是表演技巧,而是独属于这个年代、这群信仰坚定的革命者的精气神!
是重建山河的共同理想,是艰苦卓绝环境中淬炼出的纯粹信念。
是在深重苦难里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
这种发自内心的“光”,让这场条件简陋的排练,拥有了直击灵魂的力量。
然而,当剧情发展到某个关键“决策”场景时,陈铭的表情瞬间变得极其精彩。
只见舞台上扮演“陈铭”的演员,站在象征指挥部的布景前,一手叉腰,一手指点“沙盘”。
用带着几分戏剧化腔调、斩钉截铁的语气对扮演“参谋长”的演员说道:
“参谋长!你记一下!我做如下部署调整:
以第一大队一营……包打大同!……作总预备队,不动!好了,你复述一遍!”
陈铭:“……?!”
他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到。
“包打大同”?原来是这么个“包打”法?!这词儿谁给编排的?!
我当时部署的时候,可从来没这么豪气干云地喊过“包打”啊!
这也太…一股强烈的荒谬感和想笑又不好笑出来的憋闷感让他表情管理差点失控。
他下意识地瞥了一眼旁边的旅长,只见旅长嘴角也在可疑地抽动,显然也忍得很辛苦。
不过旅长是专业的,就算再好笑也不会笑出来。
唉…陈铭内心扶额长叹,这艺术加工真的是。
以后要是真拍《大决战》时,那个经典的名场面,不会也被编排成是我首创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