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的思路是:先通过各专业项目,选拔出各领域的“兵王”;然后进行营级的综合性战术对抗演练,运用积分制决出整体战斗力最强的两个步兵营。
这样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最终入选特种支队的部队,自然能让所有人闭嘴。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深入讨论,大演武的各项具体细则、评判标准、场地安排、时间节点等初步敲定。
陈铭作为最高指挥员,只把握大方向和核心原则,具体方案的细化和执行,则充分放权给王大飞参谋长牵头的工作组以及各相关业务部门。
如今的四分区和独立支队体量庞大,事务繁杂,陈铭深知“事必躬亲”只会拖垮效率,他对培养起来的这批得力干将们的能力有着充分的信任。
计划制定完毕,陈铭第一时间将其形成详细报告,上报总部。
四分区和独立支队已是举足轻重的战略力量,如此大规模的内部演武,影响深远,必须得到总部的首肯。
总部。
总部首长们看着陈铭递交的演武计划,心里颇为好奇。
不过如今鬼子的大扫荡被粉碎,短期内无力再次组织大规模进攻。
独立支队刚刚经历过一次大战,同样不适合再制定大规模的进攻计划。
在这个时间段里,让战士们紧紧弦问题不大。
“这个陈铭,点子倒是不少。”
一位首长放下报告,笑道,“刚打完一场硬仗,不忙着休整,倒想着搞这么大个比武?”
“我看挺好!”另一位首长接口,“粉碎了鬼子的大扫荡,他们短期内确实蹦跶不起来。
独立支队刚经历大战,也需要时间消化战果、整训部队。
这种以比武代整训的方式,既能激发官兵训练热情,又能精准选拔人才,一举多得。
陈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给那个‘特种支队’选最硬的骨头!”
“嗯,”主持会议的首长点了点头,“计划很详实,考虑也周全。
原则同意!不过要提醒陈铭同志,务必控制好范围和规模,加强警戒保密工作,绝不能因为搞演武而放松警惕,给鬼子留下可乘之机!”
他拿起笔,在报告上签下了“同意”二字及总部意见。
拿到总部的正式批复,陈铭心中大定,立刻紧锣密鼓地部署起来。
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演武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附近的兄弟部队和军区!
独立支队的名声太响了,完完全全的一支英雄部队。
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整体的战斗力比不上独立支队,但军中最不缺少的就是身怀绝技之人。
比如李云龙独立团的柱子,心里就很不服气,觉得自己打炮的技术未必会比独立支队的炮兵弱,心里也想来比一比。
王承柱拍着胸脯向李云龙保证道:“团长!让我去!我就不信独立支队的炮手能比咱打得准!咱打坂田,打潞阳那会儿……”
在这种“不能让人看扁了”、“咱们也有人才”的氛围下,邻近的部队、兄弟军区纷纷向独立支队发来正式函件或电报,请求派出代表队伍参加这场“大演武”!
先是几个关系近的部队试探性地提出,紧接着,其他部队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