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高炮放平军事法庭?不存在的!

dwm公司开一条新的产线,每年的最低产能至少也是五千万,再少的话就存在产线闲置问题了,固定成本摊销会导致子弹单价明显上升。

如果市场需求大的话,dwm让工人三班倒,再优化调速一下产线,扩大到每年一亿多发也是有可能的。五千万只是最低保本产量。

在dwm方面看来,他们开一条至少五千万的线,才要你承诺三千万的销量,还有两千万要他们自己去想办法推销,这已经是承担了老大风险了。

谈妥了产能五千万、包销三千万的合作模式后,dwm公司的人终于松口,同意未来由dwm集团下属的dwm慕尼黑工厂负责新子弹的研发和产线制造。

dwm集团作为全国性的弹药巨头,在南部几个大邦也是有各自的工厂和研发机构的,运营相对独立一些。巴里亚邦的弹药需求就是找慕尼黑或者卡尔斯鲁厄(位于巴登)的dwm兵工厂解决的。

另外dwm公司还承诺,初期试产弹药,可以和试产机枪一起推出,需要至少大半年的时间,但这种弹药,只能是现有毛瑟弹的等比例放大版本,弹道特性、精度都未必有保证。

未来可能还要根据测试和实战反馈,微调弹药的长度和装药量,才能做出精益求精的长期稳定版本。但那个时间可能就需要一两年甚至三年了。

另外,dwm公司还建议,把子弹的最终口径定为13.2毫米而非 。

对此鲁路修还颇有些好奇,感受到一股历史宿命感。因为他知道历史上德玛尼亚人后来紧急上马的毛瑟放大版反坦克步枪,就是13.2毫米口径的。

只是鲁路修一开始没想过为什么是这么一个奇怪的数字,以为只是巧合,而如今世界上既然没有13.2这个规格,他自己另起炉灶弄 。

于是,dwm公司的专业人士非常严肃地给他解答:

“我们必须考虑弹药研发的简便性问题,之前帝国的毛瑟弹都是7. /丑系的7. /0.3布吋整弹药,帝国的子弹在每0.1布吋上都要比敌人粗0.1毫米,所以0.3布吋的子弹就粗了0.3毫米。

现在要造大口径反坦克弹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0.3布吋数量级的弹药放大到0.5布吋数量级。把7. .2整。因此选这个口径可以降低几何等比缩放的复杂性,让研发人员加快进度。你非要用 。”

听了这个解释后,鲁路修立刻就放弃了,为了0.2毫米的标准,去多等一年半载研发时间,那不是找不自在么。既然研发设计人员等比放到13.2更方便顺手,那就这么办呗。

而且听了这个解释,也算是解开了鲁路修内心一个长期的疑惑:难怪丑制m2勃朗宁重机枪最后会选12.7的口径,12.7可不刚好就是7. /3倍么,而13.2是7. /3倍。

当然鲁路修也完全可以预见到,将来最终定型的弹药,肯定不可能是绝对三维尺寸都等比例放大的。因为弹药的截面积跟口径是成平方倍关系的,而弹药的装药量跟体积成正比、也就是跟口径/弹长成立方倍关系。

所以口径放大后的子弹,长度的放大倍数肯定要比口径的放大倍数稍微短一点,否则就会出现发射药装填量过猛、燃烧不充分的情况,对初速和弹道特性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注:历史上德制13.2毫米子弹如果按照毛瑟7. /3应该是 。勃朗宁12.7毫米子弹按春田7. /3应该是 。但鲁路修并不记得这些精确尺寸。)

鲁路修知道,地球上的勃朗宁了3年时间才最终磨合好子弹规格,大名鼎鼎的“m2老干妈“从 。所以这种事情是急不来的。

本次大战期间,只能先拿长度和装药量尚未磨合完美的早期弹种顶一顶,产线也暂时只开一条。等两三年后充分搜集实战数据,再最终搞出完美款即可。

……

被大口径机枪的规格制定折腾了一番后,鲁路修也深切意识到,自己之前有些工作做得太不到位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