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回到敖德萨后,也要调养一下身体,重新适应南方的水土,否则生个什么病还怎么带兵打仗。部队装备了新武器,自己也需要磨合一下指挥战术。
尼古拉二世惧怕北线出问题,后续十天如果继续往北调兵,导致南方空虚,那就正好方便动手了。
鲁路修看完陆军战报后,便先放在一边,然后继续看海军的战报统计。
海军战报显示,此战一共歼灭敌4艘无畏舰(‘甘古特级’4艘,2沉2俘);
前无畏舰4艘(‘保罗一世级’1沉、‘博罗季诺级’1沉、‘叶卡捷琳娜二世级’的老船1沉1俘);
装甲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防护巡洋舰9艘、驱逐舰15艘。
共受降、俘获敌军水兵 、溺毙、失踪总计 ,属于陆军,也在战沉时与舰同沉,或是被阵前起事的水兵和受降德兵击毙)。
此战结束后,露沙波罗的海舰队,只剩下2艘前无畏舰即“圣安德烈号”和老船“十二使徒号”,且已改成坐沉封锁航道的固定炮台。
无畏舰、装甲巡洋舰被彻底清空归零,幸存老式防护巡洋舰3艘、驱逐舰5艘。可以近似算作全灭了。
德玛尼亚海军方面,损失也刚刚才统计出来。
此战累计损失无畏舰2艘(‘莱茵兰’坐沉、‘波森号’击毁)
中创无畏舰1艘(拿骚号)、轻伤无畏舰2艘(威斯特法伦、赫尔戈兰。其中赫尔戈兰轻微伤)
轻微伤战巡1艘。
损失前无畏舰2艘(‘腓特烈三世’直接战沉,‘卡尔大公’拖回去报废)
重创前无畏1艘(‘巴巴罗萨号’)
沉没轻巡洋舰1艘,重创轻巡洋舰2艘,
沉没驱逐舰2艘、重创驱逐舰3艘。
人员战死、溺毙、失踪累计 。
伤亡人数能压到这么低,主要是除了“腓特烈三世号”、“不莱梅号”和2艘驱逐舰是直接战沉以外,其他被打废的军舰都能冲滩坐沉或是拖回去再报废,死人也就少了很多。
而且“腓特烈三世号”虽然战沉了,但当时德玛尼亚海军控制了战场,还能再慢慢打捞搜救,又救回来将近 。倒是“不莱梅”等船战沉时,伯迪克少将急于突围逃命,没时间救人,沉船的伤亡率才高达9成。
只看军舰损失数量的话,此次战役德玛尼亚方面占的便宜还不是太夸张,毕竟自己也废了两条无畏舰、两条前无畏。
但看伤亡人数的话,露沙人的伤亡足足是德玛尼亚人的9倍,就算刨除掉陆军伤亡只比水兵,也有6~7倍。
而且德玛尼亚一方损失的前无畏很不值钱,是快 。
无论怎么看,这次的战果都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既然是内部战报,文件的最后还写了一些官方的评论思考,也算是各家之言。
鲁路修就耐着性子继续看完,然后居然就看到了一些令他颇为不快的评估声音。
“居然有人觉得,此战最后的那场歼灭硬仗、战略意义不是很大,还损失了2艘无畏舰和2艘前无畏舰,可能影响未来对布列颠尼亚人的海上压力?
荒唐!这是什么蠢货拍脑门智库说出来的话,简直就是一派胡言鸡蛋里挑骨头!”
鲁路修一看就忍不住被气笑了。
不过还别说,当时确实是有人这样想的。仔细看他们的观点,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第一阶段“几乎无伤诱歼露沙巡洋舰队”的行动,还是非常认可的。
因为那一战确实有战略价值,是掐断了敌人在里加湾的航道,断绝了里加湾和库尔兰半岛的敌方陆军的补给线,促成了敌陆军的崩溃。
但他们认为,最后“付出己方2艘无畏舰、2艘前无畏”的代价,去灭了敌人的无畏舰和前无畏舰群,就有点两败俱伤了。
而且认为后面这一半行动,对于整体战局没什么影响,也不可能因为后面这一仗打赢了,己方舰队就能深入芬兰湾、直接登陆圣彼得堡。
于是,就有人认为“这是纯消耗战,大家都折损了一些战力。虽然俘虏了两艘船,但也要资源重新修好。总之打完这一仗后,帝国总体的战列舰队战力,肯定是比不打这一仗要下降的”。
所以有一派人就认为,打了这一仗,是有损将来对付布列颠尼亚人的大局。即使不打,敌人的无畏舰群被沙皇以“保舰思路”龟在喀琅施塔得港里当存在舰队,也不会有任何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