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徒步作战时,因为要分摊扛机枪和掷弹筒,这两件武器都要配至少3个人。
如果变成跟车作战的环境,机枪组只需要正副机枪手2个就够了,因为机枪不用挪窝。掷弹筒组也能减少到2人甚至1人,或者可以让班长留在车上担任掷弹手的后备。
这样一算,一个班 ,到了作战的时候,车上含班长、司机在内,一共留5个人。剩余 。
而鲁路修把战术要点说得那么细致,显然是不打算亲自跟去了。
冯.博克琢磨了一下老战友的点子,也是颇觉靠谱,对他投来感激的眼神:
“哦,上帝。这个规划真是不错,你太擅长战术创新了,感觉像是天生就懂步兵如何跟随半履带车作战。”
鲁路修:“还有,我们这车的敞顶车厢没有装甲的,四周就是一圈铁皮。机枪手和掷弹手留在车上作战时,别忘了让其他士兵把随身的军粮和被服堆在旁边砌一圈临时掩体。”
第一批的半履带车,本来就不是为了前沿接敌作战的,此前都用来拖曳重炮,距离前线至少好几公里,所以也完全没有装甲。
这并不是鲁路修不想装,而是初代半履带车性能太局限了,动力也捉襟见肘,为了拉更重的货,必须尽量省自重。
以后但凡有8毫米装甲钢的车厢,也不用再搞这么局促了。
……
博克上校得了鲁路修的面授机宜,很快就把6个突击营拉出来集中使用,对着大批敌军溃兵穿插追击而去。
巴里亚第2军、第3军的主力当然也不会闲着,大部分部队也选择了跑步行军,快速追赶上去,以便接收俘虏。
博克的内心还是很忐忑的,他知道自己前面至少有3个军的残部。
露沙人一个军满编有6万多人,3个军满编就是 。哪怕是再三折损的残部,考虑到敌人之前是有序后撤防御,可能仍然有 。
就带6千人去追 。
但他也知道自己的优势,敌人的 ,如果能各个击破的话,每一处局部战场上,自己甚至还是能占据兵力优势。
敌人要想逃过德涅斯特河,彻底跳出包围圈,走垂直于河流的路线,都要走 。士兵拿着枪徒步一天也走不了 ,甚至三天。
唯一遗憾的是,这样的追击战环境,突击营的无线电优势有点发挥不出来。因为运动太快,炮兵跟不上,己方有无线电也没法呼叫炮火支援。
8月3日上午,做好准备的博克就带着 。
比萨拉比亚地区(今摩尔多瓦)的基建非常落后,道路坑洼,土地泥泞。
8月初的田间生长着大片大片的豆苗,这些大豆是六月刚种下的,深秋时就会收获,然后就能轮种冬小麦。
博克的车队沿着田间小路突进,很快就追上了大批只拿着枪,甚至连枪都没有的露沙步兵。
“哦,上帝!德玛尼亚人追上来了!快散开,就地组织防御!”
一群群拿着棍棒和莫辛纳甘步枪的士兵立刻试图散开到田间组织反抗。
最前面那辆半履带车上,担任班长的军士长正用望远镜观察敌人动向,眼看敌人居然不放下武器投降、还胆敢反抗,立刻下令准备下车作战。
而架设在半履带车前方的mg ,把连串的子弹泼洒到敌人头上。
“哒哒哒~”机枪手拽着机枪猛搂,左右扫射,很快就发现这种蹲在车上打机枪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平时地面作战,机枪子弹带的衔接都很成问题,副机枪手的负重能力有限,也背不动多少子弹,一条条弹链都得临时现接,火力持续性很受限。
在半履带车上作战,子弹就用车子扛,开战前就可以把弹链全部接好。唯一的瓶颈就只是枪管散热问题。
早知道就不带突击营自配的轻机枪了,问友军换一些mg 。只可惜来得太急太仓促,根本没时间换,也没人组织。
“哒哒哒”地疯狂扫射声中,好几辆半履带车上的枪管都发红发烫了,但看着布满田野的士兵,突击营的机枪手们仍然不敢松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