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敌军又瞎又聋,但我军没聋(含上架感

1月8日当天,布、法两军在伊普尔-里尔附近空域,整整有 。

在第一波被打懵逼后,布、法军的航空队才消停了一下,连续两天没敢出动,应该是在紧急想办法找适合飞机携带的枪械。

1月 ,倒是布军的飞机为了扩大对敌情的侦查范围、优化炮兵校射,硬着头皮起飞了一些,但也都是尽量躲着德军飞机。

偶尔来不及跑,或是被半途拦截了,布军飞机也只能以临时配了加长弹匣的柯尔特m 、反击德军的轻机枪侦察机。

想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给飞机装上固定式机枪,不是那么容易的。

就算装上了,士兵毫无训练和理论基础,至少十天半个月之内不可能形成战斗力。

所以伊普尔战役期间,德军单方面掌握绝对制空权,已经是有保障的了。殷麦曼上尉也是在1月8日当天、带队击落十几架敌机后,被当场晋升为少校,并拿到了一枚蓝色马克勋章。

今天已经是德军战斗侦察机升空作战的第八天了。

从里尔到伊普尔上空的制空权,仍然被德军牢牢掌握,可以确保关键时刻敌人没有空中侦查力量能抵达关键地区上空。

这一切,也都为德军的后续行动提供了侧面保障。

……

伦德施泰特少校的营,就这样在前线低烈度蛰伏、一直等到下午时分,雪终于下得越来越大。

空中双方的飞机都已经消失了,没有人再能起飞。

而凯默尔山高处的大量布军炮兵观察哨,也因为大雪的遮蔽,彻底失去了视野,两三公里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

“是时候了,已确认失去山顶视线。无电线通知后方,可以让我军的 。”伦德施泰特少校亲自用望远镜反复观察后,下达了这道命令。

他正在呼叫的那些榴弹炮,是来执行反炮兵任务的,目的就是对付山顶反斜面边缘、敌人居高临下部署的重炮阵地。

本来反炮兵任务所用的大炮,最关键是射程远,德军的k ,可以超过山顶的布军大炮。

但很可惜,敌军非常阴险刁钻地把重炮部署在了山顶稍后方的反斜面,还构筑了非常漫长的备用阵地。加农炮的弹道相对更直,很难打中山顶反斜面上的敌炮。

必须是弹道角度较为高抛的榴弹炮才能命中(也不用太高抛到迫击炮/臼炮那样,因为敌人也是榴弹炮,如果反斜面太斜的话,敌人自己的榴弹炮也打不下来了)。

之前多日德军进攻未果,就是因为敌军的炮兵观察哨,可以居高临下发现德军重型榴弹炮进入阵地,而且精确观瞄定位。德军重炮一进入阵地,就被居高临下的敌炮反杀了。

德军有空中侦查优势,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空中侦查废不掉敌人的山顶地面观察哨。最多也就做到“双向透明”,彼此都能第一时间发现对方坐标。

可山顶反斜面的敌炮先进入预设阵地,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德军炮兵要前进、进入反击阵地,展开部署就需要很多时间,要白白先挨很多轮炮击,往往没撑到开炮就完了。

这种问题,此后几十年都是攻山一方不得不面对的巨大困境。

就好比后世的赛瓦斯托波尔攻城战,要不是进攻方先干掉了马克西姆炮台那些 、然后开火。

今天的情况,也是类似的。

德军在损失了一些重炮后,就只能选择先等,等一个连续天气不好的日子。

最好有大雪加黑夜、交替废掉交战双方的眼睛,让居高临下一方的视野优势被抹平,一连几天大家谁都看不见谁,很公平。

(注:可能还会有人质疑,为什么要等下雪,为什么不能光靠天黑公平废掉敌我视野。这是因为一方面,不下大雪的话,就只有一夜的时间窗口。 ,剩下半夜未必够解决战斗,天亮还没解决就全完了。

另一方面,是因为不下大雪遮蔽视野的话,光靠黑夜,山顶上的敌人仍然有可能通过开炮的火光相对精准定位攻山炮兵的位置,尽管没有白天那么精确。所以等下雪是最保险的。)

而当双方都看不见的时候,听觉好的一方,就能赢得巨大优势了。

伦德施泰特少校在发报后又等了大约一两个小时,终于接到后方回电,说是己方的 ,再有两个小时,就能完成部署。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