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朱由检最后望了一眼龙輴远去的方向,猛地一挥衣袖,转身回宫。

……

乾清宫。

朱由检独自坐在御案之后,有了片刻的呆怔。

从今天起,这座庞大而空旷的紫禁城,就真正只有一位皇帝了。

而他,将以“永昌”的年号,去指引这个老大王朝蹒跚前行。

他的指引,将从这座乾清宫开始,从眼前这一封封奏疏开始。

这些奏疏,将会像雪片一样飞向天下州府县。

在那广袤的土地上,大明各级文官,将完成对他命令的执行、曲解、怠慢,甚至是利用……

而这天下功过,兴衰存亡,最终又只归于他一身。

皇帝的宿命,便是如此,向来如此。

朱由检轻轻摇了摇头,将那丝纷乱的思绪甩出脑海,深吸一口气,沉声道:

“高伴伴,将今日的奏疏呈上来吧。”

高时明躬身应是,很快,第一份甲级奏疏被呈到了御前。

【山东水灾清查疏——山东道御史金兰】

朱由检展开奏疏,仔细看了起来。

金兰在奏疏中说,他到山东后不敢怠慢,马不停蹄巡视各方,如今只将济南府左近巡视一遍,所见触目惊心。

六月以来,连日大雨,致使沿岸河水暴涨,淹没农田,冲毁房屋。

幸而暴雨之时,小麦已经入仓,生民不至于彻底断粮。

然而,夏种的豆、春种的却都被大水浸泡,颗粒无收。

内阁的票拟意见很简单:可免济南府明年夏税五成,其余折银征收,所免部分,由其余未受灾的州县均摊补足。

“淹的不是主粮么……”

前世从未种过地的朱由检忍不住搓了搓脸。

他默默决定,必须要把农业知识纳入下个月的学习计划之中。

土豆、番薯、玉米这些高产作物固然要懂。

但明朝的主流作物他也必须弄明白才是。

、麻、豆、麦、稻,播种何时,收获何时,亩产又几何,全是必备常识。

否则来自后世的他很可能犯下何不食肉糜的错误。

回头让司礼监整理一份天下农时表,再找几个真正的老农来做老师。

然后把宫里的地亲自种一种,后面刚好顺便发展成试验田、农学院。

就是不知道天启和崇祯有没有亲手种过地?

应该……有的吧?国家都这样了,应该会认真学习的吧?

朱由检摇摇头,继续往下看。

奏疏的下半部分,笔锋陡然一转,开始罗列山东巡抚李精白的十大罪状。

其一,办事无能,赈灾迟缓;其二,府库空仓,无粮可用;其三,贪腐纳贿,纵容豪绅偷免钱粮,却将负担转嫁平民……

朱由检的眉头深深皱起。

太经典了,这不就是后世清宫剧里最常见的戏码么?

地方大灾,官员瞒报,钦差奉命调查,揭开黑幕,皇帝龙颜大怒,贪官人头落地,百姓感恩戴德。

哦不对,清宫剧必须是皇帝微服出巡才行。

皇帝不出巡,爽点不足的,拍不成电视剧。

不过……

现在既然金兰把梯子递过来了,他要不要顺着梯子“大怒”一下?

朱由检沉吟片刻,将奏疏合上,递给高时明,语气平淡地发布了一连串命令:

“发敕书给御史金兰,升其为山东巡按,专查李精白一案。”

“将现在的经世公文全给他带过去,让他按照经世文风来上报,不要再这么模糊了。”

“让田尔耕选派两旗锦衣卫,一旗听金兰调用,另一旗,自行查访,直接向朕汇报。”

“传朕的口谕给山东巡抚李精白,让他上疏自辩,同时用心赈灾,抓紧补种,减少损失。”

“最后给他们开通电台权限,下个月京登线路开通后,将结果通过电台上报上来。”

高时明一一记下,躬身领命。

朱由检幽幽一叹。

李精白他信不过,这个金兰,他又何尝能全信?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