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汽车真好。”李俊峰感叹着,“啥时候我也能整一台就好了。”
“这一年俊峰也能干。”李青侠说道,“这一冬天就没失闲,套兔子、砸冰窟窿弄鱼,除了娃娃他妈做月子那一个月,其他时候都是不停的忙。”
“北疆这边机会多,忙着能赚到钱。”李俊峰说道,“我想留下来,得好好干。”
“明年你那边是不是还从苏联那边搞物资?”李建国掌着酒瓶子,问李龙,“风险不大吧?”
“没事,手续都全着哩。”李龙笑着说道,“大哥,咋样,要不要咱们一块干?”
生意越做越大,要照顾到的线条越来越多,李龙觉得如果大哥能过来一起,那就最好。
“我这边放不开。”李建国想了想,摇了摇头,“地,老爹老娘,大拖拉机,哪一样能撂开?我还是在队上吧。你那边咋挣都好,不管咋着,到最后,我这边还有条退路。”
李龙点点头。
大哥的思维可能会有点保守,但这种事情谁能说得准呢?年广久做的那么大,还不是一下子被抓了?
虽然李龙知道北疆这边的营商环境和口里不一样,因为缺乏经商的人,所以但凡能干起来的,官方对这样的人才都是很宽容的,何况自己在纳税方面一向非常本分,连一些合理的避税都没打算做。
再加上自己有着全国先进个人的名头,以及时不时的上一上自治区日报,基本上不会有不开眼的来动自己。
但是大哥不会那么想,就跟自己刚才给李强他们说的那样,李建国作为兄弟姐妹的老大,一向都是作为兜底的存在,谁发展的好,那他自然高兴。
如果谁没发展好,落难了,最后来帮着东山再起的,还是老大。
“那开春就好好种吧。”李龙想了想说道,“种他个一百亩。让老爹给老家打电话,像俊贤俊峰这样踏实肯干的弄过来七八个。
我那边院子东面盖一排平房,让他们就住在那边,俊峰你给管着。这种好了,一亩地收个一百五到两百公斤,一公斤一块多两块,除去成本,一亩地收个一两百块钱,一年搞个万元户不成问题。”
大哥既然想在队里呆着,那就得把路子铺好。自家有拖拉机,现在种需要人多,老家那边人多地少,弄过来一些人在这边打工不是问题。
俊贤冬天回去的时候带了不少钱,到老家肯定能让一些人眼热,到时再弄人过来就方便了。
“要种那么多吗?”李建国没想到李龙准备把步子迈那么大,他还想着种个二三十亩先试一试。
“大哥,这个你听我的。”李龙说道,“以后种是大趋势,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国家收购,不会像打瓜籽一样,没收购商过来,那就只能撂家里。而且的价格会一路涨下去,奎屯那边都要建纺厂了,你想想吧。”
其实再过几年,李龙觉得大哥就在村子附近开个轧厂也行。收购一向是一个暴利行业,甚至在某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国家给的补贴是直接打到轧厂的账上的。
而在越往后的阶段,轧厂的利润就越大,最后玛县、石城包括奎屯不少的轧厂全都被南方过来的商人给买走了,然后统一定价。
某年南疆开秤,一个本地轧厂开价九块三,只收了一天就关了门,银行不给贷款,同行举报,乱七八糟的事情下来,这轧厂直接破产。
最后呢,当年价格均价七块多。
富了谁?
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