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4章 落尽千帆,宁波的晚霞

如果不是出了“太宗”、“宣宗”这两位“雄主”,扶植起强大的中官、武官势力,成功压制了整个士大夫群体的反对…那郑和七下西洋的“不朽功业”,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而现在,在“英宗”、“宪宗”、“今上”三朝的科举选拔下,大明士大夫的群体中,源源不断地涌出着“名臣贤士”,扩大着文官的权利影响。这些文官千百万中人卷出的能力和水平,蛛网丝连的门路关系,已经让大明士大夫群体的力量越发壮大!直到在“今上”弘治一朝,“文官”们终于完全压制了“中官”与“武官”,站在了权力的最高处!

可以说,大明文官体系,这个时代世界上最为复杂积淀的官僚体系,已经形成了群体的意志。通过“学术传承与科考”,通过选拔千万人中最聪明拔尖的、意识形态相同的那一撮“进士”,文官体系终于在时间的帮助下,完成了对整个大明上下的掌控!

这些科举进士的人精中,随意选出一个,放到五百年后,也一样能一步、一步的,成为体系中的大人物。而反过来,从五百年后抓一个穿越者,丢在此时的明朝士人里,在如此成熟的明代官僚体系下,却怕是会芥如微尘!

哪怕是把修洛特丢在这里,丢在一个尊贵的宰辅之家,他也未必能出得来头。即使出头了,想要对大明改革些什么,也几乎毫无可能,想想就会感到绝望…

甚至,就连大明的皇帝,若是能力不够,没有足够的手腕威望,来压服士大夫阶层。那他哪怕杀再多的宰辅大员,也是无用,什么也做不了。更极端的,就会像两位想要改革的皇帝一样,在整个官僚体系强烈反对的背景下,“溺水许久不治、落水惊惧而亡”。这其中的真相很难探究,阴谋论的部分也不必延伸。但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征税改革,都随着皇帝的变故,无疾而终…

“我皇明接受海外朝贡,必须慎之又慎。这种幸进之功,是正人君子所不取的…更何况,海外藩属来朝,在这沿海之地,太容易出乱子。一旦闹出纷扰,我就会成为千夫所指!…这还不是一次就结束,而是每一次藩属来朝,都有风险!…最终,追责到最初接纳、引荐的官员…”

布政使王哲垂下眼睑,不过片刻,就把其中利弊衡量清楚。一旦接纳朝贡,就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甚至会祸及后人。那么该如何选择,就再清楚不过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