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三大问题

“吹嘘就不用吹嘘了,但是,这种判断确实值得我,也值得咱们一起摆正心态,海外和国内是不一样的。”俞兴摆了摆手,“嗯,得美国便能得欧洲,确实是这样。”

他沉吟了好一会,“做什么”和“在哪里”的问题明确下来,“怎么做”便是重点。

关于怎么做,因为大家都是拿着有限的眼光看海外,所以,意见的碰撞和补充还是挺多的,但有一条都很认同,那就是musvid推广时可能会面临的一个窘境。

从微信到碳硅数据所经手的软件不知不觉已经接近十款,如果算上发展途中相互导流、影响、合作的软件,那就更多了,而这几年摆在面前的曝光渠道是十分之多的。

微信抓应用商店的分发,抓二三线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碳硅数据抓预装市场,抓硬件厂商,如此便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巨头们的辐射范围,总能找到流量的曝光。

尤其预装市场,互联网巨头的影响力在硬件上并不强。

但海外生态就不一样了,脸书和谷歌在曝光渠道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后者本身更是支配着安卓的应用分发。

像musvid这样的app项目,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一是增长,二是变现。

脸书和谷歌今年合计占据了全球移动广告市场的66%,而且增长势头不减,明年恐将接近80%,这就意味着app这边每投放100美元的广告,就有将近80美元流向了这两大巨头。

musvid想获取用户,那必然要通过脸书或谷歌投放广告,而作为软件开发方,想要凭借已经获取的用户赚钱更离不开这两家,因为90%的app都要通过谷歌的admob或者脸书的audience network来广告变现。

这头入,那头出,纯粹的两头堵。

海外的流量入口+广告变现是出现了闭环的,广大开发者都难以脱离巨头生态进行独立的生存。

项目要和它们竞争,但用户就来自它们,变现还得找他们,这可能就要陷入一个死循环。

这种情况摆在面前,国内与海外的巨大区别让mus团队的上下都不得不绞尽脑汁的琢磨,这有点类似于当初横亘在微信增长面前的上限。

当年困于国内智能手机的发展初期,那就必然存在一个对手追赶的机会,问题是可以清晰看到的。

连续的多场会议暂时没有明确的答案,当然,这本身也不会是近期的问题,两大巨头的垄断实际上也给出极其明确的初期发展,大家都从脸书和谷歌买量,musvid也不会意外。

俞兴对于正式版的表现是满意的,隔了两天和小英分享内部的讨论,仍然对吕海颖赞不绝口。

“我和小颖说,今年可以找资源给他们拿5000万美元,结果她只要1000万美元,认为这些应对当前阶段的发展已经完全够了。”

“诶,换了别人,不一定会要5000万,但可能也得要个2000万或者3000万。”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