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那么表现,连ins都要学,怎么敢轻易否定它的前景呢?”
“但我前几天带着钟爱去逛街,我们坐地铁的时候,我碰见一个使用了企鹅微视的乘客。”
“她很奇怪,我看到她明明点开微视这个app,然后又什么都没拍就关掉了。”
“我很好奇就和隔壁的换了位置问她,结果,她给了我一个很简单的理由,说是拍不好。”
“微视基本就复刻了vine极简主义那一套,我用‘拍不好’这种理由再去看vine,立即觉得ins的里胡哨其实有个很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降低了用户创造内容的门槛。”
吕海颖侃侃而谈,提到内容平台的门槛问题。
vine没滤镜,ins有滤镜,并且是直接沿用了它图片滤镜的成熟技术,上线了13款滤镜。
vine是6秒一次性拍摄,ins支持3-15秒的分段拍摄和剪辑,还具备防抖技术。
两款产品有着极其明显的区别。
在产品竞争没有分出高低之前,今年负责最新热点内容建设的吕海颖旗帜鲜明的支持ins,因为它推出的各种功能更有利于用户内容的创造。
一个内容平台,如果能持续性的吸引用户进行创作,那才有希望成为活水。
从这个角度来看,vine所谓的极简主义并不利于内容平台的长期建设。
吕海颖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都说了出来,最后摇头道:“vine就只能原始拍摄,用户要自己搞环境光线、场景设计之类的东西,除了一开始的尝鲜,真想拍出来不错的效果还是需要学习的。”
“如果不学习,拍出来的东西没有正向反馈,后面拍摄频率可能很难保持。”
“要我说,ins对内容创作门槛的降低还不够,它那个滤镜是固定的,只能拍摄之前选择,拍完之后就没法编辑了,我觉得应该一降到底,最好是搞出能够一键成型的模版。”
“之前微信搞推广不就是在注册流程上一键简化了吗?短视频也应该这么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