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节 撤回一条调职申请

而垂体瘤的疾病概念出现还要更早,源于对部分内分泌异常、视神经压迫表现患者的尸检。

最早的手术,诞生时间与x线影像技术兴起基本同步。当然,x线没能力看到颅内软组织,是通过观察被垂体瘤压迫蝶鞍骨结构改变间接诊断的。

这时候,不考虑误诊率和手术风险的话,其实已经可以动手了。没有能绕过危险区域的技术,那就开放式手术。

如果把整个头颅看做一个球体,以颅底为界一分为二,北半球是大脑、南半球是颌面部和小脑延髓,眼球在赤道上,那垂体大概就在眼球后方、赤道面的地幔地核交界处。

直接从前额开天眼,切开硬脑膜,把额叶脑组织,也就是北半球的前三分之一向上牵拉,就能看到前颅底中央的蝶鞍了。手稍微一抖的话,旁边就是视神经交叉,得小心点。

至于摆弄额叶的风险么,同时期另一个臭名昭著的手术,额叶切除术都上台了,对垂体动个刀也很合理吧?

到这里,最困难的一步才刚刚开始。术者需要小心刮除瘤体组织、避免损伤正常垂体,理论上两者组织颜色应该会有差异,实际操作全凭术者经验手感。

稍有误判多切一点、或者损伤血管,那病人很快就能在睡梦中看到天国的大门或者地狱油锅向他敞开。

整个手术流程约四到六小时,在神经外科里不算太长,但在没有生命监护的条件下进行,病人扛过去比较难。

就算病人扛过去了,克拉夫特也没尝试过那么长时间维持精神感官。可要离开精神感官,在又窄又深、解剖结构复杂的术野里,切到什么可就由不得他了。

他的工具和历史上第一次实施垂体瘤切除术的神人相比没有代差,差距主要体现在精度上。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