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隆的话令群臣错愕,毕竟暗示牵连这么多人的人是他,照顾这些人的人也是他。
只是稍微愣了愣,他们便都想到了自家皇帝为什么这么关心这些罪民了。
说到底,自家陛下需要的是人,需要足够的人来移民实土。
这些罪民如果都能平安无事的抵达流配之处,以此来将云南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那自家陛下也就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了。
自认为想清楚的官员们松了口气,毕竟这次牵连了那么多百姓,哪怕只有半数抵达,也足够云南三司消化许久了。
“河南道、淮南道的京察如何?”
刘继隆不给群臣反应机会,继续向刘烈询问,而刘烈作揖道:“依《大汉律》,理应斩首一百二十四人,流配三千三百九十二人。”
“其三服亲眷十三万五千余人,理应尽数流配。”
“臣以为,可将此批罪民尽数发配大宁、辽东两处,尤其以平壤、辽北为主。”
这次的事情走向没有出乎众人预料,尽管只牵扯了十三万五千多人,但这些百姓也足够让大宁突破二十万,辽东突破四十万人口了。
“平壤高句丽遗民甚众,臣以为可迁徙平壤二万余口高句丽遗民至河南道。”
崔恕眼见罪民迁徙的事情定下,随即便主动提起了平壤高句丽遗民的事情。
如今的大汉收复朝鲜半岛西北部的土地,但此地以高句丽遗民为主,当地四万多百姓里,有两万多都是高句丽遗民,另有数千新罗人,余下的则是胡化汉人。
只要将当地主体民族的高句丽遗民迁徙离开,再迁徙两万多汉人进入平壤,那汉家在平壤的人口情况就能恢复到西汉时期了。
只是如此,刘继隆还远远没有满意,毕竟他想的是收复汉四郡,而凭他通过赵英获得的情报来看,现在的新罗内部局势似乎十分混乱。
若是新罗有分裂的迹象,那大汉便能出兵收复新罗,将大汉的兵锋直抵鲸海(日本海)。
届时,若日本开发石见银矿后返回,朝廷则是可以通过朝鲜直接出兵攻打日本石见地区。
不过这种想法虽好,但摆在大汉面前的依旧是人口问题。
新罗人口经过二百年的太平,体量与渤海国不分上下,大汉想要收复新罗,还得想办法加剧新罗内乱,让新罗国内人口锐减,同时增加辽东的人口才行。
思绪间,刘继隆便开口说道:“平壤耕地众多,可令河南、淮南两道起运粮食,积粮五十万石于平壤,迁二万高句丽遗民往河南去,以五万罪民流配平壤。”
“臣谨遵圣谕……”
见刘继隆开口便要将五万罪民安排到平壤,刘烈下意识便想到了与平壤毗邻的新罗国。
如果自家阿耶与自己所说的石见银矿是真的,那拿下新罗国,确实对朝廷日后掌握石见银矿有好处。
不过新罗山多地少,新罗国人口更是有二三百万之多,并不好对付。
更何况辽东积弱,攻打新罗只能靠河南和淮南、江南转运粮食,眼下似乎不是攻打新罗的好时候。
“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岭南道人口如何?”
刘继隆忽然开口询问,封邦彦闻言愣了下,回忆片刻后才站出来回答道:
“回禀陛下,江南西道有四百八十余万口,江南东道有六百五十余万口,岭南道有二百九十余万口。”
尽管大汉这些年都在从江南迁徙百姓迁往黔中、岭南各处,但江南东西两道的人口依旧不少。
岭南道的人口并不算多,至少在刘继隆眼底不算多,因为其中有不少都是蛮民,更有许多不在册的蛮民。
如今除了岭东的几个州是以汉人为主外,岭西、琼崖、安南都是群蛮与汉人分庭抗礼为主。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将这三道留到最后,因为他要做的就是把江南百姓迁徙到云南和岭南。
想到此处,刘继隆目光看向六里,而刘烈也心知肚明的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诸道皆已京察,眼下理应对江南东西两道及岭南道京察。”
刘烈开口后,殿内顿时骚动起来,但很快便恢复平静。
“准!”
刘继隆面不改色的应下,刘烈则是在看到四周没有官员跳出来时松了口气。
“陛下,臣礼部尚书杨知温有事起奏……”
刘继隆曾经的媒人,如今年过六旬的杨知温在刘烈奏表过后站出来开口,这令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他,寄希望于他准备站出来制止京察。
只可惜他们想多了,因为杨知温只是公事公办。
“陛下,吐蕃王遣派世子没卢嘉措出使本朝,眼下已然抵达洛阳国宾馆,请求朝见陛下。”
“准其三日后于贞观殿朝见。”
刘继隆不假思索的开口,毕竟他还准备将吐蕃打造成大汉的马场呢。
明朝初年马匹不足,但是由于朱元璋和朱棣对吐蕃的茶马制度实施有效,吐蕃便在后续数百年时间里成为了明清两朝的重要马场。
随着全球气温降低,吐蕃只能变成依靠中原的地方政权,而茶马贸易便是大汉控制吐蕃的利器。
在他这么想的时候,五军都督府的耿明站了出来,朝着刘继隆作揖道:
“陛下,五军都督府奏表,佐渡官厂今岁开采黄金万五千四百五十七两。”
“此外,日本王“贞明”被其舅基经所逼,以身体有病为由退位,做了太上王。”
“事后,基经不顾别人的反对,立与自己关系亲切的表兄、已经五十五岁的时康为日本王。”
耿明的话,当即便引起了轩然大波,礼部的杨知温闻言连忙作揖:
“陛下,日本亦是天朝赤子,怎可不经天朝准许而擅自废立?”
“臣以为,必须派遣使臣,令基经、时康将王位归还贞明。”
“陛下,臣附议……”
一时间,不少臣工都站出来表示支持杨知温的建议,但刘继隆却看向了耿明。
“汝与日本相交甚密,以为此事该当如何?”
耿明执掌海军,平日里只要没有事情都躲在五军都督府中当差,因此许多场合都见不到他。
若非日本有事,加上今日又是大朝会,他才不会出现在此处。
见刘继隆询问,他便恭敬作揖道:
“陛下,依臣之见,时康从乃前日本王贞明之叔祖,基经并未行废立之事,反尊其为太上王,礼数未失。”
“再者,基经于朝廷所请,历来恭顺应允,未有推拒。”
“反观贞明,屡生悖逆之心,竟狂言兴兵犯境,实为不臣。”
“以臣愚见,朝廷可借此契机,命其于石见北境隐歧岛开设官办工坊,一则供朝廷囤积货殖,二则将灰吹法等炼化金银之术授于基经,明示石见银矿蕴藏之丰,并言明新法可令产出倍增。”
“基经若神智未昏,必倾力开采,届时银矿之利,必引周边豪族、国司觊觎,纷争自起。”
“待其内乱频生,朝廷方可从容斡旋,自此日本白银当如泉涌,尽入我朝矣……”
刘继隆倒是没想到耿明这厮说话也有几分文绉绉的了,不免颔首看向礼部的杨知温等人。
只见原本还叫嚣的他们,在听到贞明试图对朝廷动兵后,此刻尽皆都安静下来了。
见他们不再叫嚣,刘继隆便颔首道:“既是如此,此事便交由汝操办。”
“此外……”他顿了顿,目光扫视群臣,随即开口道:
“朕欲明岁二月出巡河西,沿途用度从简,即日起由太子监国。”
群臣闻言纷纷倒吸口凉气,他们不是担心刘烈监国,也不是担心刘继隆出巡河西,而是担心刘继隆以出巡为由,继续对河陇地区京察。
他们的许多事情,兴许能瞒过刘烈,但肯定瞒不过自家陛下。
想到这里,众人只觉得如坐针毡,恨不得现在就退朝提前安排。
“既无异议,那便退朝吧。”
“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见没有人开口异议,刘继隆便起身准备走下金台,而乾元殿上的群臣也纷纷从位置上起身,对刘继隆唱礼后趋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