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南下路上(万字大章)

略微疲惫的声音从金黄色四目面具下传出,官员们纷纷两人一组抱著纸俑上前,拋入社火之中焚烧。

曹茂与乐师们尽皆停下,隨后便见刘继隆与那十二名头戴兽面彩绘面具的孩童纷纷转身离去。

舞终乃背行,示邪票已去,百姓不得喧譁,必须诚心送神而去。

刘继隆提著干戈回到县衙正堂,坐下后这才將干戈放下,脱下面具。

此刻他也算是汗流瀆背,喉咙宛若火烧般,但他並没感觉到疲惫,而是觉得十分痛快“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戎有受賑,神之大节也—-果不其然。”

刘继隆回想著刚才四周百姓的模样,只觉得祭祀並非只是传统与迷信,而是能团结军民,提振民心的手段。

“殿下!”

半个时辰后,曹茂带著河阴县的所有官员都赶了回来,他们见到刘继隆的样子,纷纷躬身作揖。

“不必如此,都起身坐下吧,希望此次祭祀,吾没有让诸位失望。”

刘继隆自谦说著,曹茂等官员纷纷摇头:“殿下自谦了,百姓们送完社火后,都认为以今年殿下之辛勤,必然是五穀丰登,风调雨顺———”

在百姓看来,祭祀社火时舞动干戈的时间越长,就能驱散更多不好的灾害。

自古而今,河阴县没有出过类似刘继隆这种舞动干戈一个多时辰的存在。

今日所见过后,不仅是河阴县的百姓会口口传颂此事,便是四周诸县乃至整个河南河北都会传播出去。

这是安定河北、河南人心的最好手段,也是耗费最少的手段。

若非如此,刘继隆自然不会將时间浪费在这上面,他寧愿去调度钱粮来预防灾害。

“肉条都安排人送往各户了吗?

刘继隆询问曹茂他们,曹茂连忙点头:“每户送一斤,以此庆贺社火祭祀圆满。”

得知事情安排妥当,刘继隆便鬆了口气,继而询问河阴县令道:“今年黄河两岸河滩,可还曾发现蝗虫卵?”

“回稟殿下,自咸通十年殿下下令以来,诸州县都会在往年河水滩涂搜寻並清理蝗虫卵,去年与今年都並未发现虫卵。”

河阴县令的话,让刘继隆满意頜首,儘管自然灾害不能完全杜绝,但类似蝗灾这种可以人为干涉的灾情却可以预防未然,

歷史上唐末蝗灾不断的主要原因便是唐廷根本控制不了黄河沿岸,哪怕能解决一小部分滩涂上的虫卵,也无法將整条河段都清理乾净。

如今刘继隆来了,长江以北只剩八州不在他手上,而这八州也並不重要。

蝗灾通常爆发於河水並不濡急的河滩两岸,不可能从长江两岸爆发,通常都是黄河与北方诸多河流,其次是淮河。

此前大唐经歷的三场蝗灾,基本上也都是在黄河两岸和淮河爆发。

如果各州县能將自己的政令完美实施,哪怕事后依旧会爆发蝗灾,但这种蝗灾还是可控的,不至於像几年前那般,蝗灾遮天蔽日的压来。

“如此甚好,辛苦诸位了。”

刘继隆对眾人缓缓作揖,眾人纷纷侧开身子,隨后连忙回礼。

他们都是关西出身的平民官吏,哪怕最为年轻之人,也经歷过在唐境治下没粮食可吃,继而逃荒陇右的事情。

对於亲身经歷过饥荒,继而接受过陇右平民教育的这些平民官员来说,哪怕他们中有人贪得无厌,却也明白一个道理。

想要位置长久,不管如何压榨,始终要让百姓吃饱饭。

思想政治课程,对於能从大学毕业的陇右学子而言,可是极为重要的课程。

別的课程考不过还没什么,这个课程的考试如果无法通过,那將严重影响到毕业后的入仕。

想到思想教育,刘继隆又不免想到了自己创办的临州大学。

临州大学办学至今已有十六年时间,先后走出了两千四百二十三名官员。

然而在面对毕业入仕的考验中,却已经有四百余人先后被都察院查出落马。

这些学子本就是刘继隆精挑细选的人,即便如此却还是有五分之一的人落马,令人晞嘘。

由於此前人数较少,刘继隆並未开始利用起他们,他们尚在考验阶段。

等天下一统,便要轮到他们登上歷史舞台了。

“吾便不久留了,过几日差不多也要准备南下了。”

刘继隆起身与眾人说著,眾人则是纷纷对他作揖行礼,並送他与曹茂走出了县衙。

二人返回院子的街道已经被汉军的將士清空,见状刘继隆有些失落,脑中不免回想起刚才在火光下,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

他是有意与百姓亲近的,但他的安全也同样重要,因此对於將士们的行为,他並未觉得不妥,只是觉得有些遗憾。

“殿下,我们何时出发南下,又要往何处去,末將好早做准备。”

在与刘继隆回到院子后,曹茂便主动询问起了他,而他则不假思索回答道:“接下来的战事,必然要先在江北打响。”

“既是如此,便先前往南阳,具体的事情你来安排吧。”

“是!”曹茂頜首应下,隨后转身走出院子,吩咐过后才折返回来,继续对他作揖道的“殿下,前往蔡州就任的张郎君刚刚到了河阴,是否要召其前来?”

“大郎吗?”听到是张延暉到来,刘继隆虽然有些疑惑他为何到来,但还是点点头道:

“这几日既然不宵禁,便召他前来,另外让庵厨的弟兄准备些饭食。”

“大灾之年,莫要铺张浪费,你我三人共食便足以。”

在刘继隆吩咐下,曹茂派人去传张延暉,隨后又令皰厨准备饭食。

如此过了两刻钟,坐在正堂发呆的刘继隆这才听到了靠近此处的脚步声,隨后抬头便见到曹茂以及他身后的张延暉。

“臣蔡州刺史张延暉,参见殿下。”

“来了,入座吧。”

他吩附二人,自己也起身走到了饭桌前坐下。

张延暉赶来的有些匆匆,但还是洗漱好后才来求见刘继隆。

在刘继隆吩附下,二人入座饭桌,刘继隆也开口道:“为何不等元宵过后,再南下蔡州?”

“蔡州要务眾多,臣不敢怠慢。”

张延暉恭恭敬敬回答,同时將手中的一盒东西奉上。

“殿下,这是耶耶让臣带给殿下的山丹茶叶。”

刘继隆接过打开,见里面是茶叶,本来还不觉得有什么,但听到这是山丹的茶叶后。

不止是他,便是连曹茂都眼前一亮。

儘管大半天下都在刘继隆手中,许多地方的茶叶也开始吸纳炒茶技术,继而每年都有无数茶场的茶叶送到刘继隆面前,品尝各种不同的味道。

但在他心中,山丹这个他独自治理並发展的地方,始终占据著他心中重要的一角。

山丹的茶叶,兴许没有各州县的茶叶那么好,但回忆令它多添了几分味道。

“泡这个茶。”他看向曹茂,曹茂也早早准备好了,连忙令人弄来新的茶具。

在他泡茶的同时,几名身体残缺,装有假肢的厨则是端著木盘,一一拐的走入堂內,將几盘肉菜及一碗燉羊肉及羊汤摆在了桌上。

“留饭了吗?”

刘继隆抬头看向他们四人,四人连忙憨厚笑著点头:“殿下放心,某等自然不会亏待自己。”

见他们如此,刘继隆笑著点头,回头拿起了筷子。

见张延暉一脸疑惑,同桌的曹茂则是解释道:“殿下的安危是天下的重中之重,故此皰厨也得精心挑选。”

“许多老兄弟残疾过於严重,甚至连退役到地方担任州兵都无法完成训练,故此便只能退役后重新扫盲,担任吏员或各州县衙门的厨、帮工。”

“过几日汝去了蔡州,便知道朝廷是怎么安置这些人的了。”

张延暉闻言点头表示了解,而刘继隆此时也端起了山丹的茶水,抿了两口。

“不错,还是原来的味道。”

记忆中原本模糊的味道,此刻变得清晰起来,刘继隆忍不住掛上笑脸。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