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河东事毕(万字大章)

原本属于昭义辖区的泽州,则是在咸通年间就被李漼为了防备刘继隆而划给了河阳,后来河阳归属刘继隆。

因此眼下的河东道,只剩昭义所占据的潞州没有收复,其余诸州尽属刘继隆。

崔恕率领关西抽调的一千官员和三千吏员开始陆陆续续进驻河东诸州,而原本已经占据义武的王景崇得知王重荣领兵东来,干脆吸纳了义武镇三千多参军,留侯固投降安破胡。

侯固献出残破的易、定二州,刘继隆将其调往洛阳,以左散骑常侍、银青光禄大夫、闽县伯等官职将其安置。

三镇转瞬间归属刘继隆,这让毗邻三镇的卢龙、成德、魏博、昭义等诸多藩镇各自升起了不少心思。

诸如昭义、感化、淮南等镇都是想着待价而沽,而刘继隆给出的报酬显然不低。

除了负隅顽抗的崔铉外,其余诸镇节度使只要愿意投降,少说都能得到一个开国县伯的爵位和文武散官的官职,保住富贵是不成问题的。

不过对于始终试图割据的那些藩镇,刘继隆收复三镇的消息就是坏消息了。

“直娘贼的,这刘继隆动作如此之快,河东、大同这些藩镇怎么连三个月都坚持不到就败了?”

十月下旬,随着三镇覆灭的消息传开,青州衙门内的朱温也忍不住叫骂了起来。

骂完过后,他抬头看向了堂内众人,但见谢瞳、朱存、葛从周、张归霸、张归厚等人尽数坐着,等待他说完。

见他说完,作为朱温如今谋主的谢瞳这才主动说道:

“刘继隆攻占三镇后,必然需要时间梳理三镇事宜,故此短时间不会对黄河以北继续用兵。”

“中原三镇经过刘继隆近一年的治理,虽说遭遇的蝗灾和旱情,但各镇起运钱粮足够让三镇百姓渡过饥荒。”

“某如今担心,刘继隆会趁机向东攻掠天平、感化二镇。”

“天平军的张思泰还好说,他必然不可能投降刘继隆,但南边感化军的曾元裕态度暧昧,说不定只要汉军进入其境内,曾元裕便会投降刘继隆。”

“若是如此,刘继隆在彻底巩固感化、天平二军后,必然会出兵三面夹击我军。”

“如今我军虽拥八州之地,民百五十万口,而军五万之数,然军中披甲仅六分,尚有两万兵马未曾着甲。”

“八州虽有一千六百军器工匠,然每月制甲不过八百余套,想要将两万兵马披甲,起码需要两年时间。”

“刘继隆东进,无非就在这几个月的事情,届时我军恐怕难以阻挡……”

谢瞳的话,倒是让堂内不少人心里犯起了嘀咕,但朱温却仅皱眉片刻,而后说道:

“刘继隆若是攻打张思泰,我军便立马将天平军境内的棣州夺下,随后出兵攻打义昌。”

“刘继隆从宋、滑二州出兵,届时哪怕夺取了天平境内的曹、濮、郓、齐四州,但其中除齐州外尽皆残破,自给自足尚且有余,出兵东进则余力不足。”

“哪怕刘继隆再想要攻打我军,也得等到来年夏粮收取,而我军可趁此机会加固城防,在入夏后与刘继隆交战。”

“届时五万兵马尽数着甲,又能新募兵马数万,某与刘继隆对峙,不信南边的高骈、北边的王景崇会安分守己。”

朱温所言不虚,但张思泰毕竟是他们的盟友,背刺张思泰这种事情,不免让谢瞳、葛从周等人犹豫。

不过这份犹豫只是片刻,随后他们便纷纷朝着朱温作揖,认可了朱温的这番言论。

朱温见状,尽管心头感受到了压力,但他还是尽量找补,随后开口道:

“只是如此,还不足以对抗刘继隆。”

“刘继隆如今掌握八道,还将手伸入了河北道中,其麾下兵马恐怕不下三十万。”

“只是他疆域虽大,可人口却主要在西边,而关东破败,他只能依靠河东。”

“我诸镇疆域虽小,但人口稠密,若是与他交锋,多方牵制下,未必不能取胜!”

“魏博的韩君雄、成德的王景崇,南边的高骈,还有北边卢龙镇内不服张允伸的势力,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拉拢的人。”

面对强大到难以独自面对的敌人,朱温准备结成诸镇同盟来讨伐刘继隆,而谢瞳闻言果断起身对朱温作揖。

“此事便交给某吧,定不会让郎君失望……”

“好!”朱温不假思索应下,接着却继续说道:“话虽如此,今年秋粮起运却不能停下,可以少,但不能没有。”

“某奏表朝廷,便说镇内遇蝗大饥,起运止五万石即可。”

五万石粮食虽然不少,但比起两个镇的产出,可以说并不算多。

朱温如此安排,主要还是担心给少了会让刘继隆找到讨击他的借口,所以才定下这个数额。

这个数额虽然不多,但也绝对不少,起码比那些拒不起运的藩镇要好多了。

这么想着,朱温便遣退了众人,而谢瞳也开始不断派出使者,准备组成联盟来反抗刘继隆。

半个多月的时间,河东、河北的事情便传到了江南,而此时依旧坐镇岳州的高骈在得知消息后,眉头紧锁的看向邝师虔等人。

“江西、福建在册人口田亩多少?”高骈开口询问,邝师虔不假思索回禀道:

“文册上都是会昌年间的抄旧,江西镇八州有三十五万户,一百七十余万口,地七百四十二万亩。”

“福建镇五州有十二万户,六十万口,地三百一十四万亩。”

“不过江西、福建等处此前遭遇黄贼霍乱,兴许人口耕地皆有下滑……”

“哼!”高骈冷哼,这让邝师虔疑惑看向他,却见他冷声道:

“会昌年间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难道二十余年间,百姓和耕地没有增长吗?”

“汝等应该都清楚,地方胥吏大多出自当地世家豪强,汝等以为他们会如实禀报人丁丝绢和耕地数量?”

“江西福建之地,绝不止二百三十余万口百姓,更不会只有千万亩耕地。”

高骈自己就是渤海高氏出身,世家豪强的小把戏,他可清楚太多了。

哪怕黄巢在江西霍乱许久,但不过三四个月时间,又能杀死多少人?

更别提福建百姓大多聚于福州、泉州等处,而黄巢止步建州,根本没有深入福建人口稠密之地。

此外,据他所得消息,黄巢霍乱江南时,无数江南百姓涌入福建,祈求平安。

福建的人口相较黄巢作乱前,只有增长,而无减少一说。

这些世家豪强不愿意把人口赋税交给自己,所以才欺上瞒下的搞出了会昌图籍。

若是可以,他也想要效仿刘继隆,将境内世家豪强屠戮干净,然后扶持寒门子弟将地方吏治牢牢掌握手中。

可惜他的身份摆在这里,他注定不能去做自降身段的事情。

深吸口气,高骈沉着在脑中思绪片刻,随后才道:“二镇在手,算上黔中、湖南、岭南、江北等处,我军麾下百姓不下六百万之数,耕田不下三千万之数。”

“自即日起,吾将效仿刘继隆,废除丁税,摊入田亩之中,每亩田纳税三斗,以会昌图籍为范,丝绢桑麻仍旧纳作夏税,而田税作为秋税。”

为了能够与刘继隆对峙,高骈也是狠下决心了。

每亩纳税三斗,对于亩产一石七八斗,甚至亩产二三石的江南之地来说,这税率并不算高。

可问题在于,帮高骈干活的人是世家豪强出身的胥吏。

他们这帮人总不可能帮助高骈去对付自己人,所以这些赋税大概率会被这些负责收税的胥吏,转嫁到普通百姓头上。

高骈自己也清楚这点,但他更清楚,唯有团结世家豪强,他才能保障吏治正常运转,才能收得上来钱粮,才能维持军队与刘继隆交锋。

按照会昌图籍,高骈麾下每年将得到九百多万石粮食,还有不少于百万贯的丝绢桑麻和各类杂项。

“敕令,江西、福建等处分别募兵三万,来年夏收后,吾要出兵将江东两浙尽数收入囊中!”

高骈目光看向高钦,高钦则颔首作揖,不假思索的应下了敕令。

眼看他们应下,高骈将目光看向岳阳楼外的洞庭湖。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