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虚虚实实(万字大章)

“某以为,这些苗头若是不能遏制,日后必然会影响我军出身的官员。”

高进达虽然推着刘继隆做皇帝,可他从未忘记昔年他在山丹时,刘继隆与他所说的那些事情。

他们是为了想让百姓吃饱饭,孩童读得起书,还天下百姓太平才起兵的。

这些苗头不遏制,那与曾经的大唐又有什么区别?

高进达虽然不如昔年健壮,可提起这些事情时,他的目光总会让人觉得他不过二三十岁。

哪怕刘继隆他自己也清楚高进达忠心耿耿,但他却没想到高进达还记得这些事情。

他表情不免露出几分惆怅及遗憾,叹气道:“你还记得这些?”

“自不敢忘!”高进达郑重作揖,他现在都还能记得,刘继隆向他述说这番景象时,他心中是何等震撼。

“你还记得,可不少人已经忘记了……”

刘继隆不可避免的想起了许多人,但他很快又回过神来,对高进达说道:

“这些世家豪强出身的子弟,自小娇生惯养,并不懂得百姓疾苦,自然不会共情百姓的苦难。”

刘继隆站起身来,在高进达面前来回踱步,好似在思考。

高进达见状,忍不住说道:“不如将他们下派乡村如何?”

刘继隆闻言停下脚步,片刻后却又叹气道:“没用的……”

“为何?”高进达不解。

在他看来,陇右十余所大学组织的学子下乡,无疑让这些学子很好体验到了百姓的不容易,所以他觉得世家豪强的子弟也会如此。

刘继隆自然无法告诉他,已经有前辈为他们实验过了,并且也得出了结果。

事实证明,这些人即便接受了教育,面上表现得平易近人,但骨子里仍旧是用上位者的视角来俯瞰众人。

下乡只是治标,而非治本……

唯有平民官员越来越多,将这群人孤立为少数派,以时间来磨灭他们,才有可能暂缓这些问题。

之所以是暂缓,那是因为他们不管怎么做,这群人始终会换着名称的出现。

他们可以是贵族,也可以是世家,更可以是门阀,乃至于士大夫……

“斗争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刘继隆忧心忡忡的说出这番话,高进达似乎听懂了,却又没有听懂。

看着他似懂非懂的样子,刘继隆张了张嘴,欲言又止到最后,却还是没有说出来。

他其实想说,哪怕他们这代人努力了,甚至管好了下一代人,但阶级这种东西是消灭不了的。

只要有人,它们便会从血肉滋生出来,哪怕人都死光了,也会有动物继承这种传统。

只是话到嘴边,刘继隆却说不出来。

其实这些道理,那些人都明白,可结果他们还是前仆后继的冲了上去。

他们都没有认输,自己又怎么可以认输呢?

“暂且观察他们,这次我们扩张太快,需要好好消化消化。”

“再过两个月,应该又有新的官吏进入庙堂,始终能将他们彻底稀释的。”

刘继隆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回答,高进达听后轻笑颔首:“确实,陇右出身的孩子,倒是没有这些邋遢东西。”

“既然如此,那某便先回衙门了。”

高进达作势就要起身,刘继隆闻言却拦住道:“先等等。”

他走向书房,不多时拿出一卷图纸走了出来。

他将图纸铺在桌上,同时说道:“本欲明日再与你一同看看,如今你既然来了,稍后便回府好好休息,今日将此事敲定。”

图纸展开,高进达一眼便认出了这是长安城的图纸。

他带着疑惑的目光看向刘继隆,刘继隆则是说道:“这是某与工部许多官员和工匠商讨过后,从而定下的长安地下管道,以便排除污水,不再使百姓饮卤水而疾病。”

长安地下水卤化,这是从汉代就开始的问题。

汉代长安城位于渭河阶地,地下水位随渭河的下蚀而上升,导致盐分不断渗透,污染了地下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唐两代决定迁都至龙首原南麓,但随着长安人口聚集,加上地下排污管道不足,故此龙首原的浅层地下水也开始渐渐卤化。

从盛唐开始,长安百姓为了喝上淡水,便开始了各显神通的时代。

皇室及世家豪强选择开凿深井,避开浅层的卤水。

富户承担不起那么高成本,故此选择使用陶管井来过滤卤水之中盐分。

最惨的平民,则是只能依赖运水车从城外取水,出钱采买,平白支出费用。

刘继隆虽然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他可以防止问题继续严重,所以重新修建长安城的地下排污系统,便是他想出来的主意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在长安城中各坊,由衙门出钱来挖掘深井,并从城外修筑水坝,截留一些小河流的水,并修建暗渠,引入长安城内。

这些办法虽然无法改变长安浅层水源卤化的问题,但起码能让长安百姓喝上正常的水。

除此之外,长安百姓的粪便,也该效仿陇右那般,设置粪使来收集各坊粪便,运往远离长安的地区堆肥处理。

只要百姓知道人粪堆肥的办法,估计人粪也将如牛羊粪那般金贵。

刘继隆说完了他的想法,高进达听后颔首:

“殿下此举,实属利国利民之举,但如此庞大的工程,恐怕非一两年之功,所耗也不下百万。”

刘继隆闻言轻笑,将这张地图收起来的同时说道:“这件事始终要有人做,我们现在不做,便只有留给子孙做了。”

“你知道某,某从不将自己能做的事情,留给后人来做……”

高进达见他如此,只能颔首道:“某知道了,待工部算出修建其所需,某便看看,能否动用钱粮慢慢修建吧。”

刘继隆颔首:“此事事重,这几日你且回府,好生休息,后面便有得忙了。”

“是……”高进达应下,接着退出了中堂。

当然,回府之前,他也没忘教训高淮这厮。

待他走后,汉王府也渐渐安静了下来。

只是在刘继隆休息的同时,那些已经被抛弃的官员却私下聚到了一处。

当油灯被点亮,漆黑屋内也露出了三张面孔。

东眷裴氏、担任户部员外郎的裴澈,官宦豆氏、担任兵部侍郎的豆卢瑑(zhuàn),兰陵萧氏、担任吏部侍郎的萧遘(gou)。

三人各自看见对方后,脸色都有些诧异,显然没想到是对方,但又很快恢复镇定。

对视之间,担任礼部侍郎的萧溝率先开口道:

“户部、兵部、吏部,皆与朝廷安危有关。”

“虽说汉军眼下并未有东进的表现,但不可不防。”

见萧溝开场,裴澈也颔首附和,随即说道:“刘牧之残暴,竟让百姓纳粮什三五,以五道疲弱之地,征税赋千万之多。”

“好在其所部好用亦不浅,今日所见户部诸司文册,其钱粮不足以东侵朝廷。”

裴澈说罢,主管兵部的豆卢瑑脸色微变,有些底气不足道:“兵部本就势弱,而汉军皆由汉王府调度。”

“眼下兵部就是个空壳子,只能节制左右金吾卫,维持各地驿站。”

“不过就汉军调走将作监、军器监的工匠前往陇右来看,汉军军械尽皆在陇右打造,若是能从中获得汉军手中方术,朝廷定能反败为胜。”

这三人说出了各自的心里话及所掌握的情报,裴澈看向萧溝:“得圣,能否安排忠诚之士前往陇右担任要职?”

萧溝摇摇头:“陇右官额皆满,且崔恕紧盯,不易安排。”

“若是贸然出手,恐怕会暴露我等,届时牵连太广,恐数千人遭难……”

见他这么说,豆卢瑑和裴澈也沉默了下来,而萧溝也道:“汉军虽盘剥百姓,但其军纪严明,暂时维持当下局面也无不可。”

“我等手中情报,若是能安全送往东都,至少能让朝廷所处局势稳定些。”

“不过汉军沿途设关卡,情报不易传递……”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