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人人都在找莱昂!

从1879年的岁末到1880年的年初,巴黎的街头巷尾,除了熟悉的马车声和报童的叫卖,又增添了一种新的声音。

那是由孩童们清脆甚至有些跑调的嗓音哼唱出的旋律——

“哦,黑夜刚刚降临大地……”

“玛侬嬷嬷有只猫,尾巴翘得老高老高!……”

《合唱团》中的插曲——尤其是那首纯净的《夜晚》和那首俏皮捣蛋的《玛侬嬷嬷的猫》——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了巴黎的每个角落。

在圣日耳曼大道旁整洁的公园里,穿着丝绒外套的男孩女孩们一边荡秋千一边哼唱;

在玛黑区错综复杂的小巷中,滚着铁环的孩子们用更大的嗓门应和着。

甚至塞纳河畔艺术桥的桥洞下,都有几个衣衫褴褛、脸颊被冻得通红的小流浪儿用稚嫩而沙哑的声音,断断续续却又异常认真地合唱着《夜晚》的片段。

歌声与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却又如此倔强地闪烁着一点微弱的光亮,仿佛戏剧中「池塘底」的孩子们真的走进了现实。

而在巴黎音乐学院,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几乎一夜之间变成了全校最炙手可热的明星。

邀请函开始雪片般飞来——不是沙龙助兴的那种,而是正经的戏剧配乐邀约,报酬丰厚得让他头晕目眩。

然而,在所有邀请中,有一封来自遥远俄国的信函,让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犹豫。

信是著名的艺术赞助人、柴可夫斯基的至交与资助人——娜杰日达·冯·梅克夫人写来的。

她在信中诚挚地邀请德彪西前往莫斯科,担任她的家庭钢琴师和室内乐顾问,待遇极其优厚。

若是在两个月前,经济拮据的德彪西会毫不犹豫地收拾行囊。

但此刻,他摸着口袋里刚刚收到的又一笔丰厚的作曲定金,迟疑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