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票加更))
1846年4月29日,这对於勃朗特三姐妹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日子,她们了很多心思並且倾注了很多期望的诗集正是在今天出版。
在之前那段时间,夏洛蒂一直在通过信件跟出版商联络,確认印刷没有错误、要求儘量把诗集印的精致一些、询问应该將诗集寄给哪些评论家、考虑应该將gg寄给哪些杂誌.
即便有那位据说非常了不起的先生的帮助,但这终究是她们自己的诗集,她们也应当做些努力才是。
因此就在最近,夏洛蒂便將诗集寄给一些知名评论家、知名报刊像《科尔伯恩新月刊》、《本特利》杂誌、《爱丁堡评论》、《都柏林大学》杂誌等,然后还在《雅典尼恩》、《文学报》和《泰晤士报》上面刊登了一点gg。
由於她们实在是没什么钱,所以gg这部分大概只会有一个很小的版面。
当把能做的事情都做了之后,剩下的便是等待了。
而因为经济上的贫困,她们连去伦敦见证这一刻的钱都没有,於是只能是在家里等著出版商的来信。
但不管怎么说,在诗集出版的这一天,勃朗特三姐妹还是聚在一起小小的庆祝了一下,如今摆放在她们面前的已经不是孩童时期出於兴趣製作的小册子,而是实实在在的印刷出来的一本书。
书的封面是湖绿色的布面,封里以几何图形装饰,设计的比较雅致,而这接近自然的湖绿色正是她们喜爱的顏色。
对於热爱创作的人来说,她们究竟该如何描述自己的文字第一次变成出版物的心情呢?
儘管夏洛蒂是年长且比较成熟的那一位,但此时此刻她还是高高兴兴的道:“这就是我们的诗集了!我们还靠它拿了一小笔稿费!这是我们朝著以写作为生这个目標迈出的第一步!”
“竟然真的要出版了.”
虽然艾米莉的性格內向深沉,但此刻她的话也多了起来:“我本以为这些文字只会活在我们的房间里,活在我们的心中.”
“就是不知道读者们会如何评价它。”
最小的妹妹安妮略有些不安地道:“据说每一本诗集都会招致別人的批评”
“如果连批评都没有那才叫糟糕。”
夏洛蒂笑著开口道:“你们忘了那位米哈伊尔先生吗?据说他自从开始以来,几乎每一个阶段都会招致大量的批评和非议,无论在俄国、法国还是英国都是如此。但这並不妨碍他成为文学界的知名人物!”
“他才二十三岁。”
谈到米哈伊尔,其余两人的话似乎也多了起来:“这个年纪的人应该才刚刚进入社会开始谋生,他却已经是很有名的大人物了,拜伦似乎也是在这个岁数成名?但即便是拜伦也没有跨越两三个国家”
在前一段时间,她们当然是跟那位对她们很是友好的天才人物有过一番信件上的往来,而越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们便越是感到不可思议,像这样的人物竟然真的存在並且真的出现在了她们的身边?
或许是因为他给她们留下的印象太过强烈,总之在不知不觉间,她们这段时间在写自己的小说的时候,难免给自己笔下的人物增添了某种色彩,但这种影响是如此的隱晦,估计应该没人能发现这一点.
就这样,三姐妹热热闹闹地討论了一阵,可等她们重新平静下来的时间,一想到她们的诗集接下来可能受到的批评和冷遇,她们终究还是不由自主地担忧了起来,並且开始度日如年一般地期待著出版商將有关这部诗集的消息传达给她们。
但在文学领域,新人的作品遇冷几乎就是必然的宿命,尤其是对於那些没有背景也没有关係的新人来说就更是如此。
而在这个年代,诗歌固然很受敬重,但它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小圈子和精英们的游戏,唯有格外出色的作品才有可能进入公眾的视野里面。
这种情况下,新人出版诗集引起不了任何关注实在再正常不过了,有名的评论家们也不会专门时间为新人们的作品写评论。
勃朗特三姐妹的诗集便是这样的命运,事实上,大部分评论家们在收到她们的诗集后几乎是看都不看,甚至还有人直接就把这本书当垃圾给清理掉了。
毕竟以他们的身份,想找他们评论的诗人们数都数不过来,又哪来的时间去理会这种无名小卒?
在这些人中,莫里斯便是將这种无名小卒寄过来的诗集当作垃圾清理的那种人。
在这个年代,怀揣著文学梦渴望一举成名的有知识的年轻人简直不要太多,但大部分人往往连文学的边都摸不著就忙著找评论家评论了,要是每一个人都要理会那岂不是要把人累死?
本书首发????????????.??????,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更何况莫里斯可没从这些人手里收到过一个子,听到过一句好听话,真当评论家们的评论是免费的?
除非就是一些评论家们想要抢夺话语权、获得名声,便会试著挖掘一些新书、构建其它的话语体系。
而莫里斯为了维持住自己目前的地位,自然是会密切关注评论界最近的动向,並且隨时准备下场採取行动和开启爭论,俗称撕逼,以此確保自己不会被文学界和公眾遗忘。
於是乎,当新的一天开启的时候,莫里斯便看起了最新一期的《雅典娜神庙》、《布莱克伍德杂誌》、《文学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