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动乱,榷场自然是不再设立。
物以稀为贵,茶叶、瓷器、丝绸的价钱,几乎是一日胜一日,天天都是“上行”。
“城中怎么还有商人?”
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合。
三丈墙头,国相梁乙理背着手,眉头皱起,一脸的意外。
监军使嵬名阿吴走近,注目着,眼中闪过一丝异色:“自从榷场设立以来,不少商人都倚仗边贸为生。”
“如今,两军尚未交战,一些商人可能是认为尚有盘桓余地,也就留了下来。”
嵬名阿吴,乃是西夏宗室子弟。
不过,其人性子敦和,却是从未公然反对,亦或是支持过太后垂帘听政,勉强算是中立者。
也正是因此,其手上不乏实权。
“呵!”
“何为商人?行商者。”
“两国交战,不宜行商,商人就该老老实实的退去,怎可继续留于城中?”
梁乙理冷哼一声,叱道:“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商人行踪不定,或进或出,岂非有作奸细的嫌疑?”
“不错。”副统军李清执着折扇,一脸的严肃:“自从太后娘娘垂帘以来,社稷繁荣,商贸兴盛,天下兴旺,实为一等一的盛世之象。”
“莫说是先帝,就算是江子川,亦是如顽童尔,相去甚远矣。”
“榷场设立,已有五年之久,边贸商人已经赚了足足五年的钱,竟然还不知心怀感恩?”
李清一副走狗做派,挥手道:“以小臣拙见,就该将商人都逐出去。”
“宁可杀错,也万万不可错杀啊!”
李清是大周人。
治平二年,其武举不中,愤而投奔西夏,经一样是投奔西夏的大周文人景询举荐,补任了保泰军司的教练官。
以此为起点,仗着走狗的做派,偶然得到了梁乙理的重视,就此仕途扶摇直上。
就算是李清本事不太行,也不影响其担任副都统。
毕竟,梁氏一族是太后垂帘听政,能力不重要,忠诚才重要。
梁乙理听着,连连点头:“就驱逐了商人吧。”
一言落定,梁乙理大袖一挥,转身离去。
近来,他入边掌权,急于立威。
商人,仅仅是一点小小的开端!
“是。”李清恭谨一礼,三两步跟了上去。
恍惚间,其眼中似是闪过一丝鄙夷,却又悄然隐匿。
河东路,云州。
二丈墙头,偶有斑白积雪。
赵策英伸手一拾,积雪入手。
“呼~!”
轻轻一吹,白雾轻笼。
“百年国祚,似乎从未有帝王来过燕云?”赵策英负手眺望,虽是疑问,却是肯定的语气。
宁国公顾廷烨、权知开封府章衡二人,皆是束手,立于左右。
仅是一言,两人便相视一眼。
“官家好记性。”章衡沉吟着,平和道:“就算是太祖皇帝,也从未来过燕云。”
“不错。”顾廷烨抚着短须,附和道:“官家,便是唯一一位来过燕云的帝王。”
太祖、太宗、真宗、先帝,都从未来过燕云。
其中,先帝一辈子都仅是在京畿活动,自然是不可能北上燕云。
太祖、真宗,一位“早亡”,一位差点被人“南下擒龙”,自然也不可能北上。
至于太宗,未曾攻下燕云,自然也不可能踏上燕云领土。
“嗯。”
赵策英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难察觉的欣喜。
“太祖、太宗未竟之业,朕合该补上!”
(燕云十六州分布图)
燕云,新州。
耶律洪基立于墙头,背负双手,目光深邃,举目眺望。
和统二十三年,圣宗皇帝和宣献太后南征,就此定下来檀渊之盟。
朕,有没有机会南下擒龙,定上一道“燕云之盟”呢?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