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官家,便是唯一一位来过燕云的帝王

熙丰五年,腊月廿七。

一道盖有玉玺、内阁、枢密院三大印信的任命诏书,于午门公告,示于天下。

通篇内容,约莫两三百字,为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翰林院联合起草,以严谨为主,较为冗余繁杂。

但,核心就一句话:

大相公江昭,予以从权处置一切军国大事之权,总领百官,暂理国政!

仅此一言,不可谓不惊人。

大相公暂领国政,官家呢?

官家,自然是行军入边,北上燕云!

于是乎,任命诏书不免以一种相当惊人的势头,一传十,十传百,传布开来。

上上下下,士庶百姓,一时为之惊动不已。

国之大事,唯戎与祀。

自腊月廿七起,庙堂之上,大半时日都是在祭祀。

熙丰五年,腊月廿八,圜丘祭祀,祭昊天上帝、辅以日月星辰,祈求行军无阻,风调雨顺。

熙丰五年,腊月廿九,太庙祭祀,祭太祖、太宗,祖宗先帝,祈求祖宗庇佑,起“受于先祖”之意。

熙丰六年,正月初一,军神祭祀,祭蚩尤、北方玄武大帝、阵亡将士亡灵,起鼓舞士气之效。

祭天,为借天命立正统。

祭祖,为借宗族凝共识。

祭军神,为借神威慑军心。

三者兼备,大势已成!

正月初二,三军誓师。

文武大臣,凡入边者,皆作北方、西北二路。

这主要是辽、夏二国联合南下,阵线实在太长的缘故。

单就阵线而言,熙河、陕西、河东、河北东、河北西五路,无一例外,都是可能涉及到大型征战。

从东到西,足有一两千里之长。

若是行军一路,就算是在正中位置设立中军大营,东西兼顾,也得有一千里的脚程,单就是烽火军情的传达可能就得十天左右,实在是太过影响布局。

反之,行军两路,东西兼顾,也就不到五百里的脚程,军情传达何止快了一倍?

如此一来,自是不免行军两路。

其中,北方一路,以官家赵策英,宁国公顾廷烨二人为主,并以忠敬侯、富宁侯、梁昭、景思立、郑晓、杨文广、燕达几人为辅,行军十万,通往燕云,主攻辽国。

西北一路,以永宁侯王韶、英国公张鼎二人为主,并以姚兕、种师道、折克行、郭逵、包顺、张守约几人为辅,行军陕西、熙河二路,主攻西夏。

不过,相较于燕云来说,陕西、熙河二路向来不乏军卒镇守,主要大军都已镇于边疆,却是不必大肆行军。

这主要是陕西、熙河二路险地较少的缘故。

燕云不乏险地、奇关,不宜过量镇守军卒,陕西、熙河二路反其道而行之,鲜少有大型险地、奇关,却是得大量军卒遍布边界线,长期予以镇守。

祭祀、誓师,一切就绪。

正月初三,百官送行。

就此,大军北上!

……

二月十一,渭州。

二月时节,水草枯荣,秦岭北麓茫茫一片,偶有积雪,尚未化去。

中军大营。

木柱撑地,上挂一副“大周-西夏-吐蕃”堪舆图,下垂铺开。

陕西、熙河都部署王韶,不时注目两眼,沉吟着,负手踱步。

其下,左右立椅,约莫有二三十人,皆是肃然而坐。

约莫十息左右,王韶注目下去。

二三十人,或文或武,基本上都是五品以上的红袍官员。

其中,不少野生武将、将门子弟都是借着熙河、熙丰、燕云三次开疆拓土实现的逆天改命。

这也不稀奇!

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若欲起势,才能、机会,缺一不可。

其中,又以机会更甚于才能。

否则,就算是以宁国公顾廷烨、永宁侯王韶二人的本事,也是金子蒙尘的命。

以往,大部分武将都是以熬资历为主,水平高低与否,都不怎么影响擢升事宜。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