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连大相公都劝不了朕!

熙丰五年的日子,过得很快!

九月末,大理来了使者,名为段廉义,乃是大理国王段思廉的儿子。

要是不出意外,段廉义会有一位侄子,名为段正淳,也就是《天龙八部》中“段王爷”的原型人物。

不过,不同于《天龙八部》中权柄稳固、受人尊崇的大理王室。

如今的大理王室,国王段思廉权术不济,大权基本上都掌握在权臣高智升父子的手上。

王室一脉,几乎沦为傀儡。

大理国王段思廉让儿子段廉义担任使者,无疑是少有的“高规格”出使。

除了上贡以外,此举其实还有别的目的——段廉义恳请大周出兵南征大理,为藩属拨乱反正,肃清权臣!

这种要求,无疑是痴人说梦。

不出意外,段廉义遭到了拒绝。

毕竟,对于大周来说,大理自然乱一点为好。

大理越是内乱,西南边陲就越是稳固!

十月末,关于熙丰五年的粮食产量有了结果。

大丰收!

于是乎,江昭却是下令户部的人大肆征调粮草,以便于北伐粮草充足。

十一月末,舒王赵宗全病故。

自从过继于魏王为子,官家赵策英在名义上就已经成了太宗一脉的人。

舒王赵宗全,从法理上其实已经成了赵策英的“皇伯”,而非父亲。

但,好歹也是生父,赵策英却也不免为之哀伤。

仅是一日,宫中便传下了旨意,追赠康王,遵循礼制,降格治丧。

并追封康王之子赵颢为吴王,赵额为润王,封地禹州。

赵颢、赵额,都是赵策英的弟弟。

两人先前并未受封。

主要在于,赵策英先前君权未稳。

作为名义上的魏王之子,而非赵宗全之子,赵策英登基的法理就来源于“过继”二字。

君权未稳,为免有人借此说“身在曹营心在汉”,却是不太好赐封两位弟弟。

如今,老父亲已故,君权已稳,赵策英自是不必顾忌,干脆就封了两尊王位。

其后,赵策英还单独以“尚在五服以内”的身份,为舒王服丧三月。

以日易月,也就是服丧三天。

……

秋去冬藏,腊月十七。

中书省,政事堂。

自上而下,左右立椅,六位内阁大学士,一一入座。

“小道消息,辽、夏二国皆有异动。”

江昭拾着一道文书,淡淡注目下去:“官家决定,今岁不必公然岁计议政。”

“百司上呈的岁计文书,内阁披红即可。”

仅是一句话,几位内阁大学士便是一怔,旋即都意识到了什么,齐齐面色微变。

辽、夏二国有异动,这并不让人意外。

为了南征大胜,两国都选择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大肆动兵。

军卒有异动,粮草自然也会有异动。

两国都是动兵十万左右,规模实在是太大,动静也着实不少。

这也就使得,辽、夏二国动兵的消息,根本就藏无可藏,瞒不过去。

近来,上上下下也都在不断的征调兵马、粮草入边,准备抵御敌寇。

但.

“不岁计?!”

文渊阁大学士元绛蓄有长须,抚着胡须的手却是一滞,一脸凝重的问道:“敢问大相公,官家可是要御驾北伐?”

岁计议政,意义重大。

就算是考虑到辽、夏二国可能妄动兵戈的缘故,无非也就是让一些安抚使、重镇知州不必入京。

至于京中百司,该议政自然还得议政。

结果,官家竟是决定不岁计?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