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赵策英:我,我太想当千古一帝了!

江昭注目着,连连点头:“此炮威力、射程,皆远超投石车,果是利器。”

“如此,就算是炸弹泄露,大周也仍可高枕无忧。”

短短的一句话,可谓话出惊人。

几人齐齐惊道:“炸弹泄露?”

江昭注目过去,沉吟着,说道:“雁门谷一战,辽国一次性损失五六万铁骑,着实是吃了不少大亏。”

“因此,辽国定然会设法研制炸弹。”

“军械监的工匠,都已围困了起来,自是不可能泄露配方。但,炸弹却是得从军械监中运向军营,辽国要想搞到一两枚陶瓷炸弹,并不算难。”

“一旦有了炸弹,其工匠便可进行仿制。即便威力与大周的陶瓷炸弹可能会有些许差距,却也是实打实的炸弹。”

几人相视一眼,面色凝重。

这几句分析不无道理。

军械监的人可通过“穷举法”一点一点的试出炸弹的配方,辽国人自然也行。

一旦知晓了炸弹的配料是木炭、硝、硫三种,辽国人迟早能制作出炸弹。

这也就是开创者与模仿者的区别。

开创者可能几年摸索才能有所突破,但模仿者只需要根据答案求过程即可。

而且,要是开创者不精益求精,两方的“成品”差距不会太大。

军事武器的一些攻克难点,可能需要大量的时间予以突破。

这也即意味着,在尚未攻克军事武器难点的这一段时间,开创者与模仿者的差距微乎其微。

也因此,从理论上讲,两者差距最大的时刻,实际上就是较为领先的武器第一次现世的那一刻。

就比如雁门谷之战,炸弹第一次现世,战场局势几乎的一边倒。

往后的日子,一旦辽国学到了炸弹技术,两方差距肯定是越来越小。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大周并未掌握比炸弹更为先进的军事武器。

“还是大相公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沈括连忙附和道。

“继续研究吧。”

江昭平和道:“该有的功绩,江某定会上报上去,绝不吝啬。”

“拜谢大相公。”几人连忙一礼。

江昭点着头,大步向外走去

此次,特地来军械监,江昭主要就是为了视察一下火炮的“领先地位”。

要想实现大一统,面对辽、夏,大周的军事武器必须领先一个身位以上。

如今,既然军事武器相当领先,那就不必太过担忧。

说到底,辽、夏二国要想制作炸弹,也不一定真就轻松。

主要是辽、夏二国的经济水平都不太行。

制作炸弹一向都非常耗费钱财,轻轻松松就得砸几百万贯下去。

就算是尚未改革的大周,也不太能腾出几百万贯闲钱,更遑论辽、夏?

大周自是财政赤字,但辽、夏也未必好到哪里去,无非就是比烂而已!

以辽、夏二国的经济实力,要想大批量的制作炸弹,那就唯有一种可能——根本不顾国内的任何反对声音,不顾民不聊生。

是以,就算是辽国真的搞到了配方,也肯定得做出抉择。

要么,大力发展军事武器。

要么,顾虑民生,少量制造炸弹,并以此锻炼马匹“不受惊”的能力。

辽、夏可能怎么选,闭着眼睛都知道!

……

中京,大定府。

文化殿。

丹陛之上,耶律洪基拾着一道文书,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大周皇帝,竟是要亲征交趾?”

南院宰相赵徽回应道:“大周皇帝颇具武德,意欲亲征,也并非是不能理解。”

“大周,近来还裁了军吧?”耶律洪基眯着眼睛问道。

“统计军卒七十三万,裁撤了二十万余,仅余五十万左右。”赵徽点头道。

“嗯——”

耶律洪基沉吟着,摇头道:“从前几年起,大周连着几次动兵,连连征战,朕就不信没有国力损耗。”

“这番,又是大量裁军……”

“陛下的意思,却是要趁机再动兵戈?”赵徽面色一动。

“自从大周变法以来,两国差距是越来越大。”

耶律洪基叹道:“朕是寝食难安啊!”

“让下面人试着铸造炸弹练一练马匹吧。”

“辽、周、夏三国,迟早有一战!”

“不过,也不一定就是今年。”

“就算是大周赢了交趾,肯定也得大量屯兵广南西路。”

“一两年以内出兵,都是一样的效果。”

“是。”赵徽一礼,唯有点头。

……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