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满京城,谁人不知道江阁老名声好?

治平三年,江都县令贺真通晓农业,被江昭钦点负责占城稻育种之事。

时至今日,已有三四年之久。

一般来说,育种得一二十代的稻种更迭方才会有些许成效。

贺真育种仅是三四年,自然不可能消去了占城稻的微涩味。

以常理论之,肯定是得熬上几年,等到占城稻的微涩味被成功解决,方才推广占城稻。

然而,时不待我。

近来,清丈土地和赋税合一的制度都已经实行下去,下一步肯定就是从民生入手,也即百姓的衣、食、住、行。

暂时来讲,住和行都不重要,衣和食涉及“冷死人”和“饿死人”,必须得重点注目。

衣,主要是从百姓衣物的保暖方面入手。

食,主要是从高產作物的推广方面入手。

作为一等一的高產作物,占城稻的推广就是“食”。

为了儘早解决“食”的问题,江昭却是有意以两浙水係为试点,试著种一种占城稻。

要是两浙水系种植没问题,那就可以慢慢的推广起来。

也因此,江昭特地书信一封,主要就是向江都县令贺真“解释”政局问题,並让贺真运送一些稻种入两浙水系。

至於稻种的育种问题,该研究还是得研究。

若是真的消去了苦涩味,“五品官”的许诺一样有效。

另一封寄到熙河路安抚使的书信,主要是让安抚使吴奎找一找,解决“衣”的问题。

没错,推广!

准確的说,江昭要推广的是草,而非树。

树產量低,种植要求高,乃是从天竺传入中原。

草產量高,种植要求低,乃是从西域传入中原。

事实上,自秦、汉以来,古代有不少书籍都记载了。

也就是说,古人知道的存在。

但,却都默契的没有推广。

为何如此呢?

因为秦人、汉人印象中的是从天竺传入的树,树不好种活,產量偏低,上位者自然是不鼓励种植。

魏晋时期,有异族从西域引进了草。

草產量高,种植要求低,可谓是上佳的保暖之物。

偏生魏晋以来长时间混乱动盪,时代不安,难以大规模种植,唯有不了了之。

就算是有,也仅仅是局限於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小规模化种植。

其后,隋、唐也有试著种植过,但可惜的是唐代有相当一段时间都是小冰河过渡阶段,草自然是不能栽活。

时间一长,达官贵人以固有的“风土”思想认为风土不宜,难以栽活,自此便鲜少有人种植。

自唐末小冰河以来,五代十国都是小冰河阶段,大周立国不久便是“回暖期”,天气一向是较为温暖,適合种植。

但问题就在於,大周偏安一隅,搞不到西域的草。

歷史上,草真正的推广,已经是元末明初。

时代捉弄,为之奈何?

好在,如今西夏颓败、吐蕃臣服,西域行商之路已通。

江昭特地书信一封,主要就是想让吴奎试著找一找种子,並试著在熙河边疆育种。

一旦育种可成,便可大规模推广,並让人试著改进织布机,儘量让变得常规起来。

如此,一定程度上就能缓解天冷冻死人的问题。

“呼!”

长呼一口气,江昭押著手,拾起一道文书,就要阅览。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