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兑银行,拔高粮价,罪不容诛。
茶商,罪犯!
一者富甲一方,一者人人唾弃。
这莫大的人生转轨,仅在一念之差。
上上下下,市井朝野,议论不断。
单是国子监的报纸,就在短短的二十天內卖了足足十余万份,可见议论声之广。
约莫三十日左右,大小茶商、盐铁司官吏的抄家就已经有了结果。
两千三百万贯!
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钱財,近乎是朝廷的半年赋税。
一时之间,却是让朝廷“阔绰”了起来,罕见的有了“財富自由”的错觉。
茶商查抄不久,便已是十一月初。
变法革新,一日一日的施行下去。
十一月、十二月、一月..
熙丰三年,正月初三。
垂拱殿。
丹陛之上,木几横陈,上有几十道文书,官家赵策英拾起一道,作沉思状。
自其以下,三品以上紫綬重臣持肃立,有序班列。
偶尔也有些许红袍官员,谨慎肃立。
粗略一望,班列官员或是三司、五监、六部、九寺、翰林院、御史台等京中百司主官、佐官,
或是边镇知州、边疆武將等一方重臣。
无一例外,都是一等一的实权人物。
这,便是岁计大朝会!
所谓岁计大朝会,也即一年一度的大型政治会议,类似於年度总结。
与会官员绝大部分都是三品以上的重臣,偶尔也有一些特殊重镇的大臣可能得到皇帝的詔令,
入京上报司衙的相关政绩、庶政,並参议岁计。
一般来说,岁计大朝会上,官家会阅览相关政绩文书,並揪出一些有疑虑庶政问话,臣子必须得予以具体答覆。
若是答覆没问题,便算是过了关。
若是没被点名,那就算命好。
当然,一般来说,三司六部都得被点名,不被点名的几乎都是翰林院、九寺等职权不轻不重的衙署。
偶尔一些特殊的司衙,更是得公布新的一年的相关重大计划。
其中,六位內阁大学士通常是担任裁判的角色,不必匯报政务。
即便真的要匯报政务,內阁大学士往往也是与官家一对一匯报,而非当庭匯报。
总体而言,岁计大朝会可以算作规格最高的议会之一。
相较於常朝议事而言,岁计大朝会的含权量更高。
相较於內阁议事而言,岁计大朝会的规模更大。
就连江昭,其实也是第一次与会。
其实,以常理论之,內阁大学士肯定有过为官三品的经歷,怎么著也参议过大朝会,但江昭不一样。
先帝执政之时,江昭起码有八九成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开疆拓土。
为免边疆有问题,先帝自然是不让他入京。
毕竟,边疆的具体消耗状况从户部、工部就可知晓得一清二楚,著实没必要特地入京敘职,动摇来之不易的疆域。
其后,先帝驾崩,官家赵策英登基,江昭就越发忙碌。
治平四年,受詔入京,不久便入边镇守,总领熙河、陕西二路一切边疆事务,开启国战,就此错过了大朝会。
熙丰元年,二月入京,扶持新帝掌权,大开恩科,不巧有人作死,自此便奉旨钦查提调两京一十四路,又一次错过了大朝会。
不偏不倚,都恰好错过了大朝会,为之奈何?
“咚!”
“咚!”
“咚!”
一连著九声鼓击,钟馨齐鸣,编钟长吟。
上上下下,一片肃穆之气。
百十息左右,钟馨、编钟齐齐消失。
雾时,大殿上下为之一寂。
大相公韩章持迈步,一步走出,恭声道:“启奏陛下,熙丰二年已终,百官遵例匯核天下庶政,擬就岁计议事,就此召对,是否可行?”
“准奏。”
丹陛之上,赵策英轻放文书,向下望去,淡然道:“就从六部开始吧。”
“诺。”
韩章一礼,警了一眼笏板上的记载,徐徐道:“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主官、佐官,
以此为序即可。”
言罢,韩章一步退后,融入班列。
仅是一剎,吏部尚书元絳,左侍郎陈荐,右侍郎李常,相继走出。
其中,吏部右侍郎李常是韩系的人,五十有八,可以算是士大夫中典型的实干派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