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不是有刊印过邸报吗?”
小吏连忙解释道:“可邸报仅是局限于官员观阅,印发太少。江阁老认为邸报应告知于百姓,就下令大批量印发邸报,并丰富其中内容,以新的印刷之术印刷,取名报纸。”
“江阁老?”
书生来了兴致,问道:“上面都印了些什么呀?”
“变法决策的内幕,苏轼、王安石等人的新词,边疆风云,奇闻异谈,一应具备。”小吏回应道。
“变法决策的内幕?”
书生眼前一亮,这可是京中最受热议的话题。
“价作几何?”
“本来是定价五十文,江阁老认为太贵,不贴切民生,亏本甩卖三十文即可。”小吏从背囊中掏出几份报纸,徐徐道。
“三十文?”
书生点头,毫不迟疑掏钱:“那就来四份吧。”
显然,这是有点小钱的公子哥,三十文对他而言甚至都算不上“钱”。
“得嘞!”小吏一喜,连忙递过去报纸。
薛向大人可是吩咐过,要是卖的足够火,他老人家就单独补贴一份钱,并上奏启禀阁老予以赏赐的。
天底下,从来不乏跟风之人,有了那名书生带头买下四份,立刻就有人围聚了上去。
毕竟,文人最是讲究“风雅”。
而顺应潮流,无疑也能产生一种风雅的感觉。
“来三份。”
“两份,两份。”
“天爷嘞,这上面还有人妖相恋?”
“人妖相恋?正不正经啊?”
不时有人凑上去购买,甚是热卖。
毕竟,都有钱到樊楼消遣,自然也不缺几十文钱。
“那就是报纸?”王韶惊奇道。
顾廷烨、梁昭、种师道三人,齐齐注目过去。
作为“江阁老圈子”的人,薛向近来都在忙些什么,他们自然是一清二楚。
为了求得名家新词,薛向可没少向苏轼、苏辙二人寄信,求取新词。
连尚在丁忧的人都不放过,太狠了!
“石头。”
顾廷烨招了招手,爽朗道:“去买几份。”
“是。”石头一礼,连忙去办。
不一会儿,几份报纸落入几人手中,小吏囊中的报纸也恰好卖的一干二净。
近来,上上下下都在议论变法之策,趁着这一波风头,报纸想难卖都难。
从头到尾,不足半炷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子瞻的词句,着实是登峰造极啊!”
粗略瞥了一眼“诗词文章”板块的新词《饮湖上初晴后雨》,顾廷烨不禁赞了一句。
就这描述,绝对是大家水平。
“苏大人——”
种师道左右瞥了两眼,迟疑道:“有去过西湖?”
“额?”
顾廷烨一怔。
好像,还真没有吧?
“咳咳!”顾廷烨咳嗽一声,连忙道:“词好就行。”
“怪不得子川让薛向刊印报纸。”王韶手持报纸,望着左上角的“时政”板块,慨叹道:“这才是变法的大杀器啊!”
梁昭望过去,沉吟着,认可的点了点头。
时政板块,记载的内容并不繁杂,仅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关于朝廷的两道变法政令,予以详细介绍,约莫百字。
另一部分记载的是两则文言文对话,上则对话者有三人,官家、江阁老以及太监,下则对话者三人,官家,江阁老、谏官。
其中,上则通过官家的话构建出财财政赤字的难题,非是刻意要变法,而是不得不变法。
不变,则江山危矣。
若变,则有望开疆拓土,一匡天下。
江阁老是扮演“重臣”的角色,沉稳,富有大局观,为皇帝从头到尾的分析了变法的利弊,但不做决策。
于是乎,君臣二人,达成一致,必须变法。
太监是丑角,扮演阻止变法的人,不时插几句“祖宗之法不可轻变”,宁肯国灭,也不肯变法。
下则对话主要就是朝堂上的争斗过程,君臣二人要变法,谏官阻拦,最终被赵策英一句怼得说出无话可说。
这两道关于变法的内幕,表面上没有偏向,实际上几乎是从头到尾死死的压着“祖宗之法不可轻变”这一句话。
一旦传开,势必成为舆论中的主流声音。
是,祖宗之法不可轻变!
但是,官家并非是轻变!
非是想变,而是不得不变。
除了“时政”板块与“诗词”板块以外,“边疆”板块亦是引人注目。
辽国无耻的指责大周百姓越界耕田,意欲遣使入周,态度趾高气昂,让人发自心底的厌烦。
至于“文人逸事、民间奇闻”板块,记载的狐妖与举子,状元与魁的奇闻,有点像是书吏随手编造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对于尚未入仕的读书人以及平民百姓而言,可能有不小的兴趣。
毕竟,可供给畅想的空间的确是不小。
但,对于顾廷烨、王韶几人而言,却是毫无兴致。
以几人的地位,要玩玩魁也就一句话的事情,根本没必要畅想。
顾廷烨慨叹道:“子川,实是千古大才!”
谁承想,竟是可借着报纸掌控舆论呢?
三月廿一,旭日渐升。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