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7章 后记十三掘了大明化学界的根子

几十年无人翻阅的期刊,就算弄丢了也无所谓,更何况眼前这位是通判家的公子。

拎着十多本学刊下楼,马车早已在街边等待。

谢衍刚爬到车厢里,手里的东西立即就被老妈夺去。

王贻彤随手翻着检查了几下,脸上全是疑惑表情:“你真看得懂啊?”

谢衍只能给自己找理由:“这些日子渐渐清醒,发觉数理化很容易学,我似乎是被撞得开窍了。”

王贻彤明显不信,但儿子看正经书是好事,没有必要继续刨根问底。

当晚,父亲又没回家吃饭,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反正这些日子已经瘦了一圈。

晚饭随便刨了两碗,谢衍就回自己卧室,继续翻阅借出来的期刊做总结。

他提笔写道:

第一,太祖皇帝留下了元素周期表,提出了粒子说,并给出分子和原子两个名词。

第二,已有大明化学家提出了“道尔顿分压定律”,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粒子说,半错误、半正确的解释分子和原子。

第三,根据前一位化学家的成果,人们开始质疑太祖给出的分子、原子区别。认为只有一种粒子,可以称为分子,也可以称为原子。但最好是称为原子,因为粒子不可再分。

第四,依旧有化学家,相信有分子和原子两种不同的粒子。

第五,已有化学家提出倍比定律,近二十年来,化学家们一直试图测定原子质量。

第六,化学家们不认为气体原子(分子被误认为原子)体积相同,因为这个说法是反直觉的。

第七,化学家们认为单质气体是单原子,因为各派共识是原子靠静电力组合,因此相同的原子不可能组合在一起。

备注:第七点非常致命,它导致大明的化学家们,集体走向了一个死胡同。现在有一位学术权威,提出测量不同元素单质气体的密度比值,从而可以测出原子的相对质量。这种测法,永远得不出正确答案,元素周期表也无法得到验证。

第八……

谢衍一共列出了十七条内容,然后埋头书写自己的论文。

这是一篇纯理论猜想的论文,在高精度天平出现之前,根本就无法靠做实验来证实。

另一个时空,“分子理论”提出 。在这 。

现在的大明,有高精度天平吗?

估计没有。

谢衍懒得管这些,他只负责把论文写出来,有多少人相信那就随缘吧。

论文初稿,当晚便写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