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3章 1128【资本主义萌芽?】

印度那边就很奇怪,干什么都喜欢蹲着或坐于地面。他们的布织机,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出现了,却始终是坐在地上纺布,一直到进入工业时代都未再突破。

不觉得累吗?

就像切菜的时候,明明可以站着切,在桌上放一块菜板,省时省力还卫生。印度传统切菜方式,却非要坐在地上,用刀子慢慢的削,或者随便找个东西垫着切,或者干脆用手心当菜板切。

“你这里不纺纱?”朱国祥问道。

胡氏工场主说:“有专门的纺纱场,小民从纺纱场买来纱纺布。也有一些农,在自己家里纺纱,然后卖到小民的织布场。”

朱国祥点头:“这样也好,各司其职,可提高工效。”

胡氏工场主说:“纺纱之前还要轧、弹。刚开始没有搅车,须得手剥去籽。后来伎术官发明了手摇轧机,山东匠人改进为手摇加脚踏,江南匠人又改进为搅车。”

这种发展方式,并非谁比谁更聪明。

不管是轧机还是布织机,最初都是由朝廷出面,通过海商打听各国技术,再聚集一批工部伎术官改进。当时山东纺织业最兴盛,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山东匠人再改进工部技术。

后来纺织中心转到江南,山东那边受到压制,而且受气候条件限制,于是变成江南匠人在生产活动中继续改进。

每一次改进,都让纺织效率成倍提升!

甚至是一次性提升好几倍。

跟蒸汽机结合?

抱歉,现有的纺织技术,还不配使用蒸汽机。

甚至不配使用水力机械。

水力麻纺机已经渐渐普及,导致麻布价格不断下跌。高丽人以前稀罕的麻布,大明海商一船船廉价卖过去。现在高丽并为朝鲜省,那里的普通百姓也不用光屁股了。

但纤维太短,水力纺纱容易断,更别提用蒸汽机纺纱了。

一是要突破纺纱技术难题,二是要培养更优质的长绒。

朱国祥对胡氏工场主说:“你们这些纺纱和织布的商贾,可以悬赏让匠人继续改进嘛。《大明律·工律》已经颁布了专利法,一旦改进,朝廷会保护你们的利益。”

“一直在尝试改进。”胡氏工场主其实心里在吐槽。

纺织相关专利,已经打扯皮官司十几年。那几个匠人虽然也捞到一些钱财,但被官司搞得心力交瘁,甚至还遭到了人身威胁。

最后,匠人们纷纷把专利卖断给大商贾,由有钱优势的大商贾来慢慢打官司。

可即便是大商贾,跨府县打官司也极难,就更别提什么跨省打官司了。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