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虎啸洛都(3)

我一直惋惜你父天纵英才,居然死得这般憋屈。为人子者,是不是应该尽孝道?

即便是你不忍心出手,带兵进王府,当面问一问司马昭当年之事如何,也是好的。

我言尽于此,来与不来都随你,不影响大局。

傅祗又将这封信翻来覆去拿在手里一遍遍的看,最后还是长叹了一声。

“要不要进洛阳呢?”

傅祗自言自语了一句。

报仇这件事重要吗?既重要也不重要,关键看有没有机会,有没有后果。

这件事并不值得放在最优先的位置。

况且,事情是不是真如司马孚所说,也要打一个问号。

看得出来,司马孚一脉,已经跟司马昭撕破脸了!

这局面究竟会朝着什么方向去呢?

傅祗内心摇摆不定,他其实并不是真的想进洛阳城杀司马昭。

当然了,有司马孚的这封信在手,傅祗肯定得来洛阳一趟,无论是替父报仇,又或者弄清楚当年真相,甚至是反过来帮助司马昭“平叛”。

都是可能的选项之一,断然没有坐困荥阳的道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操作好了,就能更进一步!

至于司马孚所说之事,傅祗压根没有当回事,他的打算就四个字:见机行事!

正当傅祗心中游移不定的时候,一个亲兵掀开军帐的帘门,对傅祗禀告道:“傅太守,东面有一支军队朝这里过来了,帅旗上写着司马骏,应该是驻扎在许都的禁军右军。”

居然还有其他的军队?而且还是宗室的人领兵?

傅祗心中一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司马孚所酝酿的事情,就远比想象中更大了!

司马骏,很有可能跟自己的目的一样,也是收到司马孚的“邀约”来洛阳的。

难道司马昭是真的病重,已经到了“神器交接”的时刻了?

压住内心的不安,傅祗却是下令全军戒备。

三国后期,魏国对外用兵,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套路。

具体说来,就是洛阳禁军一部到地方上的都督府,和大都督的本部人马组合在一起,形成中军主力。

然后,再调遣都督区所管辖的各郡太守,由太守带着郡兵分进合击,听从大都督的调遣。当然了,可以从不同方向出击,并不一定要先聚拢兵马。

不管是灭蜀之战,还是鏖战淮南,魏军都是类似的套路。

这就使得很多大郡保留着少则数千,多则上万的郡兵。

各地太守也多半有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不少名将都是在太守任上干出成绩的。

然而,这种体制对于调兵遣将来说很有好处,但对于政权的安全,就未必是如此了。

兵马政出多门,目的就有可能不一样。真出了事,他们究竟会不会因为军令不齐而火并呢?

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傅祗不知道,但是石守信前世历史上的八王之乱已经给出了答案。

一个时辰后,傅祗来到大营外面,身后的郡兵已经列阵整齐。

对面的那支军队,也同样列阵整齐。两边虽然说不上是对峙,但彼此之间的气氛已经明显有些紧张。

正在这时,对面有一骑飞驰而来,骑手没有携带任何武器。

马上之人抵近之后翻身下马,举起双手表示自己并无恶意。

见状傅祗也翻身下马,上前接洽,只是身后跟着好几个亲兵。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