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单单从朝廷的任命上说,卫瓘就是持节,军中裁决权最大,他出来扛大梁没有任何问题。
一看到石守信来了,胡烈和李辅等人连忙迎上来,一齐对他作揖行礼,表达谢意。
李辅满脸感激说道:“要不然石监军嘱托我等紧紧守住房门,我等几乎要在最后一刻被钟会所害。救命之恩没齿难忘!”
众人都对石守信千恩万谢,看得一旁的卫瓘心中五味杂陈。
表面上看,他是持节,官职最大。
但实际上,这次掀翻钟会,事情是别人做的,人情也是别人留的,他全程都是看客,什么都没有做!
当然了,事情报到司马昭那边,明面上的通告是一套,背地里的秘奏又是另外一套。
最起码,在明面上卫瓘这次算是立大功了。
反正,就这样吧,总不能说把钟会的尸体挂起来再鞭挞一顿吧?
卫瓘轻叹一声,有点后悔当初为了试探石守信,让对方送那封信了。倘若没有那件事,有石守信暗地里帮忙,他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被动。
有的人,就不是那种会被其他人轻易拿捏的。若是有人不开眼想拿捏他,又没有对应的本事,就别怪他掀桌子。
谁能想到,石守信在那时候会明目张胆的站在钟会那边呢?谁敢有那样的魄力,谁又有后面跳船的智慧呢?
卫瓘正在胡思乱想,却见石守信从袖口里掏出一封信,在众人面前扬了扬说道:
“诸位请看,能诛杀逆贼钟会,皆是卫监军运筹帷幄,石某不过是办事之人。
有卫公的书信为证,诸位回到洛阳,可不要乱说什么石某机智,假意从贼诛杀钟会什么的,在下不过是个跑腿之人。
卫公才是关键时刻主持大局之人!”
他一脸谦逊,将手中书信递给胡烈等人传阅,待众将都看完信后,这才围到卫瓘身边,对卫瓘千恩万谢。
李亮站在石守信身后一言不发,静静的看着这一幕,只觉得自己没有跟错人。
很多时候,退一步没有什么坏处。根基不牢固,就不要强行去拿撑不起的门面。
背地里得实惠才是真的。
卫瓘也不是庸才,他很快就当着所有人的面,下了三道军令:
其一,石守信部接管成都皇宫,并驻扎于此,其余魏军和各军主将返回城外大营,未得军令不得入城。
其二,卫瓘暂代大都督一职,石守信暂代军司马,二人共管军令传达。
其三,将军功与军中职务变更,速速送往长安,交给晋王定夺。大军将在上元节后,陆续返回洛阳。
蜀地人事任命,此前的全部作废,之后的由晋王指定。镇守蜀地的兵马与将军,听晋王安排,卫瓘只提建议不做担保。
听到这样的安排,胡烈等人都没有说什么,直接离开了皇宫太极殿。不过卫瓘和石守信都没有离开,还有很多善后的事情需要安排。